原子核裂變的過程比較複雜,對它的機理還不很清楚,研究得較多的是原子核裂變的液滴模型理論。它把由核子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原子核比擬成集聚瞭許多分子而形成的一個液滴,而且認為它是通體均勻和不可壓縮的(見核模型)。從能量的觀點來看,一個穩定的核應該是表面能Es大於庫侖能Ec;隨著質子數的增加,,庫侖能增大而且超過瞭表面能的增加,因而造成重原子核的變形。如將表面能和庫侖能的總和作為原子核的總能量,則變形核與介穩核總能量之差,就是變形的勢能:

α是最小變形系數。有利於裂變變形的臨界條件是:

   2EsEc定義裂變參數:

式中A為質量數,Z為質子數。當x=1時,x是重核中電荷與核子數關系的臨界值;x>1的核是不穩定的;x<1則是介穩的。

  核裂變的過程,可以分成幾個階段,表是對裂變過程各階段的說明。

液滴模型表述的核分裂過程

  從形變、伸長到斷裂,變形核的勢能起著決定的作用。對變形核勢能的深入研究,取得如圖

所示的結果,即裂變勢壘具有雙峰結構。兩個勢谷的存在,表明變形核的兩種激發態。同質異能裂變態發生在第二個勢谷。含奇數中子的復合核的第二勢谷,又比偶數中子復合核的第二勢谷深。

  

參考書目

 A.Michavdon,et al.,Nuclear Fission and Neutron Induced Fission Cross-sections,Pergamon,Oxford,1981.

 H.G.Clerc et al.,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Fission1979,Vol.2,p.65,IAEA,Vienna,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