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塊或地塊內在同一方式的動力作用期間,結構要素發生的挨次控制關係。即反映應力作用逐步變化的各項構造形跡形成的世序關係。巖塊或地塊中每一點的應力作用方式和它的邊界條件是密切相關的,邊界條件發生瞭變化,內部各點的應力作用方式也必然跟著改變。而反映應力作用逐步變化的各項構造形跡的性質和排列方位,也就必然有所不同。

  當巖塊或地塊變形時,最初產生的各項結構要素,稱為初次構造;由初次構造派生的構造稱為二次構造;其餘類推。例如,在一個個地區內,如果一個剪切斷裂屬於初次構造,由剪切斷裂平移扭動產生的分支構造是二次構造。又如,一個地區,巖層受到持續單向壓力,在褶皺以前產生的兩組扭裂面,包括即將出現的褶皺軸面本身,屬於初次構造;當背斜開始出現的時候,由於沿地層層面的扭動而產生的各種結構面,以及由於地層彎曲在背斜頂部出現的縱張斷裂,屬於二次構造;進一步發展,背斜軸部地塊就會沿這些縱張斷裂發生陷落,致使張裂面附近巖層產生褶曲或分支斷裂,屬於三次構造(見圖)。一般初次構造具有主導意義,又稱主幹構造;其餘各次構造是派生的,稱再次構造或輔協構造。再次構造可以是新生的,也可以由原有的結構面轉變而來。不但結構要素或構造形跡可劃分不同序次,構造體系也可劃分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