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溝、島弧和弧後盆地依次從大洋向大陸方向排列而構成的全球最宏偉壯觀、延伸最長和最活動的現代區域構造地貌體系。如西太平洋近亞洲大陸邊緣帶(見圖)。

在南美洲西岸則由海溝、山鏈所組成而無弧後盆地,故又概稱為溝弧-弧後系,在這裏弧後盆地由 前陸盆地所取代。

  在板塊構造學理論中,溝弧盆系或溝弧-弧後系是現代巖石圈板塊會聚斂合的消亡邊界,是活動大陸邊緣的地貌要素和主要地質構造單元。溝弧盆系或溝弧- 弧後系因大洋巖石圈板塊向大陸巖石圈下斜向俯沖,形成貝尼奧夫帶,深可達700餘公裡,在洋底出露處就形成狹窄的深海溝。巖石圈板塊在海溝的消亡速率與洋中脊的擴張速率相等。

  海溝帶呈重力負異常帶且地熱流很低,它靠近島弧帶一側因剛性板塊碰撞而出現高壓變質作用帶,而在海溝帶內則有從兩側刮下來的巖塊和巖楔伴隨松散沉積物形成混雜堆積。島弧在大陸型地殼上形成,但因下方有俯沖的洋殼而呈重力正異常,在靠近弧後一側出現高地熱流是主要的火山活動帶。島弧帶的火山巖以鈣堿系列的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為主的組合為特征,與其下方的洋殼重熔分異形成的英雲閃長質花崗巖類深成巖體對應為同源產物。靠近海溝一側的火山活動較少,巖石以拉斑系列為主,而靠大陸的另一側的火山的化學組分就轉變為堿性系列特征。強烈的火山活動帶也是高溫變質作用分佈帶。島弧帶強烈的剝蝕伴隨經常的地震成為鄰側海溝帶內的濁流及成熟度低的碎屑巖的主要來源。至於弧後構造,主要一類為島弧帶後的具洋殼的盆地,如西太平洋的亞洲大陸邊緣,稱為弧後盆地,又稱邊緣海。島弧有時發生縱向分裂而出現雙島弧夾弧間盆地。另一類弧後構造如東太平洋的南美洲西岸,直線狀安第斯山脈取代瞭島弧帶,而後側為前陸盆地。西太平洋的溝弧盆系與東太平洋的海溝山脈型的成因差別,被解釋為在貝尼奧夫帶的板塊俯沖的角度不同,前者較陡而後者較緩所致。

  溝弧盆系在地質歷史中作為一個大陸構造系,常見於顯生宙的碰撞造山帶內,是古板塊因會聚俯沖而達到造山演化階段的構造特征,通過構造恢復可在大洋關閉後所遺留下的造山帶內找到,蛇綠巖套或蛇綠混雜堆積巖就是古洋殼碎片的證據。大洋殼與弧後盆地的洋殼的差異並不明顯,但根據島弧帶上的火山巖石化學類型的有規律的分佈,可以有效地恢復古構造演化史及其構造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