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共軛分子引起的電子位移現象。共軛分子是一種由σ鍵和 π鍵交替連接起來的不飽和分子。共軛效應通常有下列幾種。

  正常共軛效應 又稱π-π共軛。是指兩個以上雙鍵(或三鍵)以單鍵相聯結時所發生的 π電子的離位元作用。C.K.英戈爾德稱這種效應為仲介效應,並且認為,共軛體系中這種電子的位移是由有關各原子的電負性和 p軌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數)決定的。據此若在簡單的正常共軛體系中發生以以下的電子離位作用:

(例如: CH 2═CH-CH═ CH 2CH 2═CH-CH═O)。Y原子的電負性和它的p軌道半徑愈大,則它吸引π電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於基團-X═Y從基準雙鍵 A═B-吸引π電子的共軛效應(如同右邊的箭頭所示)。與此相反,如果A原子的電負性和它的p軌道半徑愈大,則它釋放π電子使其向Y原子移動的能力愈小,愈不利於向-X═Y基團方向給電子的共軛效應。中間原子B和X的特性也與共軛效應直接相關。

  多電子共軛效應 又稱 p-π共軛。在簡單的多電子共軛體系中,Z為一個帶有p電子對(或稱n電子)的原子或基團。這樣的共軛體系中,除Z能形成d-π共軛情況外,都有向基準雙鍵A═B-方向給電子的共軛效應:

(例如 等)。Z原子的一對p電子的作用,類似正常共軛體系中的-X═Y基團。

  超共軛效應 又稱σ-π共軛。它是由一個烷基的C-H鍵的σ鍵電子與相鄰的π鍵電子互相重疊而產生的一種共軛現象。依照多電子共軛的理論,一個C-H鍵或整個CH3基團可作為一個假原子來看待,有如結構式

中的Z原子: (例如 CH 2═CH- CH 3、O═CH- CH 3等)。超共軛效應存在於烷基連接在不飽和鍵上的化合物中,超共軛效應的大小由烷基中 α-H原子的數目多少而定,甲基最強,第三丁基最弱。超共軛效應比一般正常共軛效應和多電子共軛效應弱得多。

  同共軛效應 又稱p軌道與p軌道的σ型重疊。甲基以上的烷基,除有超共軛效應外,還可能產生同共軛效應。

  所有同共軛效應,原是指β碳原子上的C-H 鍵與鄰近的π鍵間的相互作用。大量的化學活性和電子光譜的數據表明,在丙烯基離子和類似的烯羰基中,存在一種特殊的p-π或π-π共軛現象,即所謂同共軛效應:

在丙烯基離子中是烯碳原子上的p軌道,與正碳離子(β)上的空p軌道,作σ型的部分重疊;而在類似的烯羰基中,則是羰基碳原子的 p軌道與烯碳原子(β)的p軌道作σ型的部分重疊:

這種共軛效應的影響比超共軛效應還小。烷基與烯鏈間的整個共軛效應,應包括超共軛效應和同共軛效應。

  d-p共軛 又稱d軌道接受共軛。是指一個原子的p軌道與另一個原子的 d軌道重疊而產生的一種共軛現象,例如有機矽化合物

結構中的d-p共軛:在這裡,苯環上的一部分 π電子雲進入矽的3d軌道,形成d-p共軛,使矽原子與苯環結合得更牢。

  此外,共軛效應還分靜態和動態兩類。靜態共軛效應存在於未反應的共軛分子中,它是共軛分子中 π電子的高度活動性和 π電子發生位移的結果。動態共軛效應指在起化學反應的一瞬間,由於進攻試劑的作用,使共軛體系中π電子密度重新分佈所引起的一種共軛現象。

  

參考書目

 蔣明謙著:《有機化合物的同系線性規律》,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

 高振衡編:《物理有機化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