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機化學傢。1918年9月8日生於英國格雷夫森德。1940年畢業於倫敦帝國理工學院,194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5年任帝國理工學院講師。1949~1995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有機化學訪問教授。1953年回國,任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教授。1955年任格拉斯哥大學教授。1957年後回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任有機化學教授。1978年成為倫敦大學榮譽教授。

  巴頓在40年代初當研究生時,就對甾族化合物和萜類化合物感興趣,並著手進行結構方面的分析研究。在這期間曾受到O.哈塞爾發表的論文的啟示,為瞭弄清分子內各個原子的空間排佈位置和相互間作用的關系,他在1945~1949年間設計瞭多種有機化合物的分子模型,以表示三度空間的立體圖像。1949年他應美國哈佛大學之聘,任有機化學客座主講人。經過多年研究,他闡明瞭分子的特性與它們的空間構型和構象之間的關系,發展瞭有機分子立體化學的結構概念和理論;通過對脂環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指出瞭許多復雜有機化合物的立體結構,提出瞭一些甾族化合物的構象;50年代初,關於構象分析的著名論文公開發表,在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認為是對立體化學和有機結構理論的又一重大貢獻。60年代後,他在合成甾醇類激素方面又取得重要成就,發明瞭著名的合成醛甾酮的一種簡便方法,後被稱為“巴頓式反應”。此外,他還發表瞭一系列有關合成青黴素和各種四環素類抗菌素的重要文章。他因測定一些有機物的三維構象所作的貢獻而與O.哈塞爾共獲1969年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