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沉積巖中有機物質的成因、種類、形態、光學性質和分佈的學科。主要採用顯微鏡和顯微光度計相結合的技術。它是隨著石油勘探的需要和光學儀器設備的發展而形成的新學科。有機巖石學以研究沉積巖石中的有機質為物件,特別是其中的不可溶有機質乾酪根。因此,它的研究應與以研究可溶有機質為主要物件的有機地球化學緊密結合。

  有機巖石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有機質的類型和成熟度。有機質的類型決定生油氣種類,有機質成熟度決定生油氣門限。這對計算古地溫、、分析盆地埋藏史和熱演化史有重要意義。根據成因盆地分析的原理,有機巖石學應結合盆地內烴源巖的埋藏深度、沉積相、厚度、分佈等地質內容來進行研究。

  應用巖石學方法研究有機質的優點是能夠觀察到幹酪根的顏色、形態和結構,進而判斷其類型。腐泥有機質的幹酪根為Ⅰ型,有利於生油;腐殖有機質幹酪根為Ⅲ型,有利於產生氣;腐殖、腐泥有機質混合者為兩者之間的過渡類型Ⅱ型。

  確定有機質成熟度量常用的指數是:①鏡質體平均反射率(R0);②熱變指數(TAI),在幹酪根薄片中對各類幹酪根顏色的變化進行定量測量;③熒光性,是區別有機質產烴類型的手段,含油者具熒光,含氣者不具熒光;④無定形有機質的透射率顏色指數(TCI),是1990年P.van吉塞爾提出的一項指標,可避免鏡質體反射率和熱變指數的局限性。

  近來熒光顯微鏡有很大發展,激發光源強,結合計算機和光譜系統裝置,可以測得顯微有機質三維空間熒光光譜,得出山形光譜,在拋光瞭的巖石片中幹酪根顆粒上辨別原油或凝析油的類型。

  有機巖石學研究方法的優點是隻根據少量細分散有機質就能得到必要的地質信息。目前已在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的找礦勘探中廣泛應用,尤其在深井油氣勘探取樣困難的情況下,有機巖石學的研究更為必要。

  

參考書目

P.van Gijzel,The Road to Rome or a Revolutionin Organic Petrology,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Organic Petrology,Vol.45,Mededelingen Rijks Geologische Clienst,The Netherland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