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灰分的、乾餾後可以獲得葉巖油的緻密薄層狀可燃有機巖,又稱油母葉巖。與腐泥煤的區別是礦物質含量高;與一般的瀝青質葉巖的區別是有機組分中以非原質瀝青為主,不含或含微量(小於1~2%)的原質瀝青。在自然狀態下不溶於有機溶濟,加熱分解後才能溶解,故又稱熱解瀝青質葉巖或焦瀝青質葉巖。油葉巖主要呈灰褐色、褐黃色(土色)、深灰色、灰黑色,少數呈灰綠色或雜色,暗淡無光澤,指甲刻劃時出現有光澤的油蹟。富韌性,用刀可以切割,薄片具彈性,可直接點燃,燃燒時火焰高並發出瀝青青臭味。

  油頁巖由有機質和無機礦物質組成。顯微鏡透射光下,有機質主要為均一狀或團塊狀的淺黃、綠黃、灰黃色的透明或半透明腐泥基質,還有少量未經充分分解而保留的低等生物遺體,有時還混有來源於腐殖質的顯微組分,構成有機組分中的形態分子。無機質主要是石英、長石、粘土、碳酸鹽類以及黃鐵礦等其他礦物。

  油頁巖的化學工藝性質,可通過元素分析、工業分析、發熱量測定及低溫幹餾等確定。含油率和發熱量是評價油頁巖工業用途的重要工藝指標。含油率是指油頁巖幹餾後獲得的頁巖含量百分比。工業上要求最低含油率(鋁甑法)要大於4~5%。中國已發現的油頁巖礦床的含油率從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幾,個別的達到20%以上。發熱量一般在8.4×106焦耳/千克左右,是煤的1/4~1/2。因此,油頁巖的工業用途主要是煉油和作化工原料。

  一般認為油頁巖是粉沙、淤泥和低等生物殘體腐解的有機質沉積形成的。有機質在厭氧細菌的活動下,經過瀝青化作用並與摻入的粉沙、淤泥等形成含礦物雜質較多的腐泥物質──油頁巖的前身。而後,富含有機質的沉積層在地下深處,經成巖作用和散失揮發物質等物理化學作用,成為油頁巖層。

  根據形成的古地理環境,油頁巖礦床可劃分為近海型和內陸湖泊型。①近海型,是指在潟湖海灣、濱海三角洲外緣以及其他濱海環境中形成的油頁巖。這類礦床分佈面積廣,礦層層數多,但每層厚度不大,油頁巖的含油率較高,有的高達24%,是世界上發現的油頁巖的主要礦床類型。中國的茂名油頁巖即屬這一類型。②內陸湖泊型,是指在內陸湖泊環境中形成的,常與煤共生,或呈互層出現。礦層的厚度較大,可達數十米,但橫向變化大,含油率一般較低。中國撫順油頁巖礦床即屬這一類型。撫順礦區含油頁巖層的撫順群巖性細,為一套典型的內陸湖相沉積,油頁巖礦層位於主煤層之上,厚48~190米,呈褐-暗褐色,致密堅硬,中厚層狀至薄層狀,含昆蟲、魚和植物化石,上部為富礦層,下部為貧礦層。

  資料表明,目前中國的16個省、區有油頁巖分佈,地質時代從石炭紀到第三紀,其中以侏羅-白堊紀和第三紀最多,有的形成重要礦床。中生代油頁巖礦床主要集中於中國的西部,而第三紀的則集中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