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天然氣在生烴巖層中以及向鄰近儲集巖層中的運移,為油氣運移的第一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乾酪根熱降解晚期生油理論確立後,給初次運移帶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生烴巖層成熟時一般已進入壓實晚期,此時正常壓實泥巖的孔隙很小,其視直徑約為5~10毫微米,如再減去孔隙兩邊的吸附水層的厚度,與烴類分子的大小相差無幾,油氣如何從泥質巖層中運移出來;二是在親水介質如此小的孔隙中,毛細管壓力差約為6×107帕,油氣如何克服這一阻力而運移。大多數學者認為生烴巖層中的異常高壓力是排烴的主要動力。生烴巖層中的異常高壓力主要由6個方面造成:①泥質沉積欠壓實作用;②水熱增壓作用;③滲透壓力的作用;④粘土脫水作用;⑤巖石的膠結和重結晶作用;⑥烴類的生成作用等。盡管如此,人們對初次運移仍存在著很多困惑不解的問題。

  假說 圍繞著上述問題,人們提出瞭各種有關初次運移機理的假說。最著名的有L.C.普賴斯(1976)的水溶液運移假說;E.G.貝克(1967)、R.J.科德爾(1973)的膠束溶液運移假說;E.E.佈雷(1980)的甲烷、二氧化碳氣體容載運移假說;P.A.迪基(1975)、真柄欽次(即K.馬格拉,1977)的連續油相運移假說;C.巴克(1978)的孔隙中心網絡運移假說;C.D.麥考利夫(1978)的幹酪根網絡運移假說;D.萊塔蘇爾(1982)的氣相擴散運移假說;S.尼格利亞(1979)的氣相溶液運移假說;B.P.蒂索(1978)、H.D.赫德伯格(1980)的微裂隙運移假說。概括起來可以分為水相運移和油(氣)相運移兩大類。

  相態 水相運移的特點是以水為載體,在親水介質中不受毛細管阻力的限制是最省功的運移方式。但有兩方面的問題:①不能滿足物質平衡計算的要求,例如洛杉磯盆地現已發現的石油如果都是水相運移的結果,則要求油在水中的溶解度要達到100000~150000ppm(10~15%),然而即使在200℃以上原油的實際溶解度也不過幾十個ppm;②石油聚集的成分與易溶於水的成分不匹配,芳烴比烷烴易溶於水,然而在聚集的石油中芳烴卻不多。多數人認為,水相運移不是石油初次運移的主要方式。但是,天然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水相運移可能是天然氣運移的主要方式。

  油(氣)相運移在數量上和效率上可以滿足當今發現的油氣聚集。生油巖孔隙的顯微觀察也證明有遊離相態的烴類存在。但也遇到難於解決的問題:①油氣在親水介質中運移如何克服巨大的毛細管阻力;②在雙相(或多相)的流動中,石油如何達到臨界運移飽和度。臨界運移飽和度在砂巖中為20~30%,在泥巖中目前尚無測定,在生油泥巖中,可降到10%,甚至1%。

  在各種初次運移的機理中,比較流行的是微裂隙運移。А.Н.斯納爾斯基(1963)認為,當地層壓力超過靜水壓力1.42~2.5倍時,巖石就要產生破裂。蒂索和D.H.韋爾特(1978)把巖石破裂與排烴作用聯系起來,認為生油巖層在異常高壓力作用下可以產生微裂隙,使具高壓的孔隙流體(包括烴類)得到釋放,壓力降低後微裂隙關閉,這樣就形成周而復始的間歇性排烴。赫德伯格(1980)進一步強調瞭甲烷等氣體在產生微裂隙和間歇性排烴方面的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機理能夠解決所有的矛盾而適用於各種地質情況。看來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模式也許就是客觀真實的反映。

  時期和距離 初次運移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在油氣大量生成或稍後的時期,通常的深度是在1500~3500米之間。油氣最重要的初次運移時期在晚期壓實階段,與晚期生油階段相對應。真柄欽次等(1977)在加拿大、日本和尼日利亞等地,利用烴類中的碳與總有機碳的比值變化來確定運移期。一般該比值有隨埋深增加的趨勢,其中比值突然減少的異常段,被認為是初次運移的深度(或時期)。除此之外,類異戊二烯烴/正烷烴比值等也可以作為指示運移發生深度的標志。

  關於初次運移的距離,蒂索和R.佩列特(1971)根據阿爾及利亞泥盆系生油頁巖的研究,發現隻在靠近儲集層14米范圍內烴類和非烴含量才有變化,因而推測生油巖中隻有距儲集巖上下共28米距離內的烴才能運移出來,也就是生油巖的有效厚度為28米。這一數值是來自對某一生油頁巖的研究。如果生油巖中有許多砂巖夾層或生油巖中發育裂縫,則將大大增加排烴的有效厚度。

  

參考書目

李明誠編著:《石油與天然氣運移》,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1987。

真柄欽次著,陳荷立,邸世祥、湯錫元等譯:《壓實與流體運移》(實用石油地質學),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1981。(K.Magara,Compaction and Fluid Migration-Practical Petroleum Geology,Elsevier,Amsterdam,1978.)

 W.H.Roberts,III,R.J.Cordell ed.,Problems ofPetro-leum Migration,AAPG Studies in GeologyNo.10,AAPG,Tulsa,Oklahoma,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