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構造帶或地層巖相變化帶中,油氣聚集條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氣藏或油氣田的總和。它往往不是油氣生成的地區,聚集帶內的油氣是由鄰近生油區提供油氣源,運移至此形成的。

  前蘇聯常用油氣聚集帶(зон нефтегазонакоп-ления)一詞,歐美採用油氣藏(田)趨向帶(trend zones of oil andgas pools),兩者含意相近,但不完全一致。油氣聚集帶側重從構造角度闡述油氣田成帶成群分佈的特徵,油氣藏((田)趨向帶側重表示地層型油氣聚集帶。廣義的油氣聚集帶既包括受構造因素控制的油氣田帶,也包括受地層因素控制的油氣藏(田)趨向帶。在油氣聚集帶內,成群成帶分佈的油氣田具有相似的地質構造特征和油氣藏形成條件。

  控制油氣聚集帶的因素比較復雜,各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分類方案。但是就其形成過程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構造因素和地層因素兩大類,因此油氣聚集帶的主要類型以二級構造帶和地層巖相帶進行劃分(見油氣田)。常見的油氣聚集帶類型有以下7類:

  ①背斜構造型油氣聚集帶。指油氣田帶在構造上為一背斜帶(群)。油氣藏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背斜構造控制,油氣藏類型大多與背斜圈閉有關。這是比較常見的聚集帶類型,而且常擁有大的油氣田,如波斯灣盆地紮格羅斯山前背斜帶,中國大慶長垣,沙特阿拉伯加瓦爾長垣,俄羅斯杜依瑪茲長垣,俄羅斯羅馬什金穹隆背斜型油氣田,都是著名的大型背斜型油氣聚集帶。長垣是背斜構造帶的一種,系指單一、巨大、狹長的平緩背斜帶。

  ②斷裂型油氣聚集帶。是比較復雜而又普遍存在的類型。包括斷塊(或斷階)、同生正斷層逆牽引背斜油氣聚集帶和逆沖斷層帶。中國克拉瑪依逆沖斷層帶;墨西哥灣維克斯堡同生斷層逆牽引背斜帶;落基山東側逆沖斷層帶等,都是與斷裂有關的油氣聚集帶類型。

  ③鹽(泥)丘型油氣聚集帶。包括鹽丘、泥火山、泥底辟等背斜帶。這種類型的油氣聚集帶在墨西哥灣等地極其發育。

  ④潛山型油氣聚集帶。某地質歷史時期,地殼運動使一個地區上升,巖層受到強烈風化、剝蝕,形成地形上的突起。由於地殼下降,並逐漸被後期沉積物所埋藏而形成潛山。巖層經風化、剝蝕和淋濾,產生孔洞及裂隙,後被不滲透層覆蓋,成為油氣聚集場所。組成潛山的巖石類型有碳酸鹽巖、碎屑巖、火山巖和結晶巖等。其中以碳酸鹽巖潛山對油氣聚集最為有利。中國任丘潛山油氣聚集帶屬碳酸鹽巖潛山。

  ⑤生物礁油氣聚集帶。礁分佈時代廣,從寒武紀之前到近代的各地質時期均有礁發育。不同時期有不同造礁生物組合。在古生代至新生代地層中都發現有礁油氣聚集。世界范圍內礁型油氣聚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加拿大西部的阿爾伯達盆地、美國的二疊盆地、墨西哥和美國的墨西哥灣盆地、波斯灣盆地等地,均形成重要生物礁油氣聚集帶。加拿大的油氣產量產自生物礁油氣藏,墨西哥全國石油產量10%產自生物礁。中國尚未發現有大的礁型油氣聚集帶。

  ⑥地層不整合油氣聚集帶。指不整合面以上為不滲透層遮擋,其下形成的油氣聚集帶。如美國普魯德霍灣和得克薩斯油田,石油聚集沿不整合面呈帶狀分佈。

  ⑦超覆、巖性油氣聚集帶。超覆是由於水進造成的,一般是細粒巖石蓋覆在粗粒巖石之上,多分佈在盆地邊緣部分的侵蝕面上,其結果形成地層超覆圈閉,油氣聚集其中形成地層超覆油氣聚集帶。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美國東得克薩斯油田。巖性油氣聚集帶指儲集層的巖性或物性側向變化形成的油氣藏趨向帶,包括巖性尖滅和透鏡體聚集帶。已探明的碎屑巖透鏡型油氣藏有河道砂巖體、三角洲前緣河口壩、岸外砂壩、沿岸壩等。美國堪薩斯州格林烏德縣及勃特勒縣的鞋帶狀油氣聚集帶,是由許多個岸外砂壩透鏡體油藏組成。

  油氣聚集帶是石油勘探中的重要概念,它受控於油氣運移的方向,是有利的油氣聚集區。聚集帶中的油氣田有成群成帶的分佈規律,因此在一個地區發現油氣田之後,很可能不是孤立的油氣田,要把握油氣聚集帶的分佈特點,確定最有利的含油氣地段,以便加快發現更多的油氣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