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存於可溶性巖層中、經溶蝕擴展的裂隙與洞穴中的地下水。又稱喀斯特水。在可溶性巖層(以石灰巖為代表的碳酸鹽巖)中,差異性溶蝕作用把原有的空隙改造為大小懸殊的孔穴和通道,因此,巖溶水以分佈極不均勻為特徵。強烈巖溶化的巖層滲透性極好,長期的溶蝕作用可在範圍廣大的可溶巖層中形成地下河系。此時,巖溶水具有某些與地表水相似的特徵。

  在可溶性巖層裸露的補給區,降水極易入滲。入滲補給有兩種方式。一種為灌入式補給,在地形較低處彙集一定量的的降水通過漏鬥或落水洞灌入地下,有時甚至整條河流在此潛入地下。另一種為滲入式補給,通過面上的微小的裂隙較緩慢地滲入地下,最後匯入地下的巖溶通道和地下河系中。在巖溶地區,幾百乃至上千平方公裡范圍內的巖溶水可通過一個泉或泉群集中排泄,而補給區則成為地表水缺乏、巖溶水又埋藏很深(數十米乃至數百米)的缺水地帶,呈現巖溶水空間分佈極不均一的奇特狀況。

  灌入式的補給,暢通的徑流與集中式的排泄,決定著巖溶水水位動態變化幅度大而迅速。在裸露巖溶區,泉往往雨季流量驟增,雨後又迅速變小(圖1),顯示巖溶水時間分佈極不均一的特點。

  由於流動快,循環交替迅速,巖溶水大多為礦化度小於1克/升的重碳酸鈣鎂型淡水。

  厚層裸露碳酸鹽巖區發育的巖溶水,多具有上述典型特征,如中國的西南地區。而中國北方則多分佈覆蓋型碳酸鹽巖,一般巖溶發育較弱而均勻,未形成完整的地下河系。寬緩的褶皺中發育面積達數千平方公裡的巖溶含水系統,由大泉或泉群集中排泄。中國北方巖溶泉的流量動態相當穩定,如山西廣勝寺隱伏巖溶區的泉(圖2),與典型的巖溶泉動態特征很不一致。

  巖溶水的運動比較獨特。大小懸殊的孔隙、裂隙、洞穴與通道的同時存在,使同一巖溶含水系統中,無壓水流與承壓水流並存,層流與紊流並存。就總體而言,巖溶水的流動狀態仍以層流為主。

  巖溶含水系統大多水量豐富、水質良好,常可作大中型供水水源。中國的濟南、太原等城市分別利用巖溶水供水。在中國雲南的六郎洞泉,還建立瞭地下水電站,利用巖溶泉泉水發電。巖溶水易受污染,有時可在鉆孔中發現活的魚蝦。以巖溶為主要充水水源的礦區,容易產生礦坑突然性大量湧水。在淺部覆蓋第四系松散沉積物的巖溶區,因供水或采礦排水等原因降低地下水位時往往會引起地面坍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