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隱晶質、富鈉貧鈣、含鈉質斜長石的基性火山巖。細碧巖一詞由A.佈龍尼亞於1827年提出,用以描述無斑或少斑、高鈉富次生礦物的噴出巖。細碧巖的SiO2含量(重量%)與玄武巖的相仿,但變化範圍較大,約44~55%;富堿,並常以Na2O含量(一般為4~6.5%)顯著高於 K2O為特征。細碧巖的基本礦物組分是酸性斜長石(即鈉長石或更長石)、綠泥石和鐵鈦氧化物,有時含綠簾石、陽起石、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偶爾含輝石和橄欖石。細碧巖的結構構造與玄武巖的相仿,但以填間結構、間粒結構和塊狀構造為常見。細碧巖常以海底熔巖流的形式產出。與水接觸的熔巖的前峰或表層因淬冷作用,其中的鈉長石和(或)輝石微晶,呈骸晶結構(縱切面呈燕尾狀,圖1),鐵鈦氧化物呈樹枝狀結構;同時可能出現枕狀構造(圖2),它的形態指示巖流頂面(枕狀體向上突起和彎曲)和底面(向枕狀體中心內凹或向下呈楔形)。枕狀構造主要形成於水下斜坡,而不是在平坦的海底或窪地、洞穴中。細碧巖也可以具氣孔構造、杏仁構造以及火山碎屑結構,但其數量和發育程底低於玄武巖。細碧巖還可形成小侵入體。細碧巖一般與角斑巖、石英角斑巖以及相應成分火山碎屑巖共生,稱為細碧-角斑巖系;也可以與橄欖巖、輝石巖以及輝長質雜巖等組成蛇綠巖套(見蛇綠巖)。細碧巖的成因,尚有爭議,存在以下3種流行的觀點:①由細碧巖巖漿結晶形成,因為在細碧巖中見到眾多的鈉長石自形斑晶和燕尾狀鈉長石骸晶;②海底玄武巖在其結晶晚期或結晶後不久,其中的鈣質斜長石受海水中鈉的置換,轉變為鈉長石,多餘的鈣參與瞭富鈣的綠簾石和方解石的生成,由此產生細碧巖;③玄武巖經埋藏變質作用形成細碧巖。

細碧巖中鈉長石的燕尾狀骸晶結構

細碧巖的枕狀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