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體內存在的層狀或帶狀的軟弱薄層。一般,軟弱夾層的厚度比相鄰巖層的小,力學強度和變形模量也較低,飽和抗壓強度僅為幹抗壓強度的二分之一或更低。有些遇水崩解。按成因,軟弱夾層可分為原生型和次生型兩類。前者如以石英砂巖為主的巖層夾有粘土質巖層或泥巖薄層;後者為風化、溶濾作用或層間剪切及斷層錯動而形成的軟弱夾層。在軟硬相間的巖體內,往往由於巖層褶曲發生順層錯動,使軟弱巖層的不同部位受破壞的程度不同而顯示構造分帶現象。一般可分為節理帶和泥化層。泥化層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為劈理揉褶帶、泥化帶和錯動泥化面。軟弱夾層每一部分的結構、致密程度、天然含水量、孔隙度、塑性指數及力學強度等均有所不同。多年來,通過對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和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的壩基和岸坡巖體內軟弱夾層的微觀結構及力學試驗研究發現,泥化帶內錯動泥化面的抗剪指標最低,其原因是由於片狀粘土礦物近似平行於錯動泥巖面的定向排列所致。壩基巖體內如有軟弱夾層,會影響壩基巖體的抗滑穩定性。河谷谷坡或道路邊坡巖體內存在軟弱夾層,往往會導致斜坡崩滑失穩。軟弱夾層的厚度,層面的起伏差和粗糙度,對其力學性能影響較大。一般取流變起始強度作為軟弱夾層的抗剪強度值。這個值相當於屈服強度,約為其峰值強度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