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礦物、巖石學傢。1912年生,安徽滁縣人,1998年7月10日卒於臺灣。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後任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員、技佐,主要從事區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研究。1941年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1946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地質調查所地質師,北洋大學、北京大學教授,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系主任,臺灣大學理學院院長。臺灣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76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阮維周發表瞭《矽灰石-鈣黃長石-霞石之相圖》,應用相律的原理,定出其結晶過程,並討論其對堿性巖漿產生的關系。在巖石學方面,1947年他曾發表瞭《水成巖之分類──礦物定量之分類法》一文,利用端元(end member)區分砂巖、頁巖、石灰巖、礫巖及煤層。並從事瞭CaSiO3-Ca2Al2SiO7-NaAlSiO4系、臺灣巖、月球巖石的研究。在礦床學方面對山東矽藻土、四川油田、貴州銅礦等,在礦物學方面主要對沸石、葡萄石、針鈉鈣石、軟矽鈣石和滑石等重要造巖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區域地質方面對皖南海西運動、臺灣地質和臺灣地文等都有研究和論述。主要著作還有《中國礦產資源》(1946)、《臺灣東部巖石區的母巖漿類型》(1960)、《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1963)和《臺灣地質發育史》(197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