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的一個綜合性分支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在區域地層、巖石、構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研究基礎上,運用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和闡明指定地區的地質構造及其演化的總體特徵,探討各種地質作用之間的內在聯繫,為礦產資源勘查、成礦規律分析、地質環境評價及有關經濟建設提供綜合性基礎地質資料。區域地質學的研究可以按構造域、地臺區、褶皺系等不同級別的構造單元來進行;也可以按山系、平原、高原、盆地等地理單元或圖幅來進行;還可以按洲、國傢、省(州)等行政區劃為單位來進行。

  簡史 區域地質學是伴隨著區域地質調查從西北歐發展起來的。早期主要是研究基巖裸露的山區,如蘇格蘭高地、阿爾卑斯山、阿巴拉契亞山等,隨著地球物理學的發展,逐漸由山區擴展到平原、海洋和極地地區。中國區域地質學的發展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①啟蒙階段(1911年以前的晚清時期)。主要進行瞭個別路線地質調查和局部地區地質研究。美國人R.龐佩利於1862~1865年在華北進行瞭地質調查;德國人F.von李希霍芬於19世紀60、70年代兩次來中國進行地質考察,著《中國》一書,並附地質圖。1903年周樹人(魯迅)著《中國地質略論》,1910年鄺榮光出版《直隸省地質圖》,同年章鴻釗撰寫《中國杭州府鄰區地質》。②奠基階段(1912~1949)。在礦產資源調查和地質填圖基礎上,出版瞭一系列區域地質專著和地質圖件,為中國區域地質研究奠定瞭基礎。1914年丁文江完成《調查正太鐵路附近地質礦務報告書》,並附有區域地質圖;翁文灝1914年編著《地質學講義》,1919年編制中國第一張全國地質圖;葉良輔1920年編著中國第一部區域地質專著《北京西山地質志》;爾後又出版瞭江蘇寧鎮山脈、秦嶺、廣西、西康等地區一系列區域地質論著和圖件。1939年李四光的《中國之地質》和1945年黃汲清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系統地總結瞭中國區域地質構造特征,是中國區域地質學研究的兩部經典著作;40年代後期黃汲清主編的1:300萬中國地質圖全面反映瞭這一階段中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③發展階段(1950年至今)。隨著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區域地質學研究也取得長足進步。1955年開始按國際分幅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至1990年已經基本完成全國1:100萬地質調查,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全國陸地面積的68%;完成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地質志及地質圖的編纂工作;完成瞭大面積的水文地質、石油地質、煤田地質、海洋地質的區域地質調查及各種類型的地球物理調查;編寫出版瞭一系列區域性、全國性地質及地球物理圖件和區域地質專著;出版瞭亞洲地質圖、非洲地質圖等圖件和《亞洲地質》、《非洲地質》等專著。

  研究內容 區域地質學研究內容幾乎涉及地質學的各個分支學科,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①在區域地層學、歷史地質學方面,主要研究不同地史階段各地區地層系列,沉積巖系建造性質,地層界面性質及古地理變化,重塑地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變遷,恢復沉積史。②在區域巖石學方面,主要研究區域火成巖、變質巖的類型及分佈特征,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的過程、性質及其與構造運動的關系。③在區域構造方面,研究構造方向、形態、類型及其組合特點,力學邊界條件、構造運動過程、時期和性質,大陸殼的形成過程及深部構造特征,劃分構造單元,研究各種構造成因機制。④在區域成礦規律方面,主要研究各種礦產分佈特點及成礦地質背景,即礦產形成與區域地層、巖石、構造及各種地質作用的時空聯系。

  研究方法 各種比例尺的地質調查、各項地質專題研究和綜合地質編圖是區域地質學研究的基礎和基本途徑,其基本方法是野外地質觀測研究和實驗研究及綜合分析。區域地質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①地質學方法。通過剖面和地質路線觀察研究,搜集地層、巖石、構造、地貌等基本資料,研究各種地質遺跡、地質作用及其相互關系,采集各項標本、樣品(見地質填圖、地質編錄);②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方法。除應用地面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圈定地質界線,研究構造和確定地質體產狀外,主要是通過航磁、地震、重力、遙感(見遙感地質)等探測資料的解譯,圈定各類地質界線,分析區域構造及深部構造特征;應用古地磁方法研究地史時期各陸塊會聚、離散過程;應用區域震源機制分析研究現代應力場及活動構造特點;應用同位素測年方法鑒別地層、巖漿巖、變質作用及構造運動的時代和期序。③數學方法(見數學地質)。通過地質數據的統計分析找出所研究地質對象的數量特征及內在的統計規律;應用計算機模擬地質過程及地質特征,建立地質數據處理系統,提高地質制圖的自動化程度。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由於區域地質學主要研究一個地區地質構造的總體特征及其發展演化規律,因此與地層學、古生物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的關系密切,這些學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往往制約著區域地質學的研究水平。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既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又是區域地質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一個區域地質特征及其演化歷史的研究成果,常被視為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基礎,而區域地質學的研究又往往以一定的構造理論為指導。因此,區域地質學與構造地質學的關系尤為密切。許多地區,特別是平原、沙漠、海洋等基巖隱伏地區的區域地質研究以及深部地質構造的研究,常常需要借助於地球物理學與地球化學。對於現代區域地質學來說,地質與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的研究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地質數據的統計分析,地質過程的模擬,地質制圖自動化等,都需要應用計算機科學和數理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

  

參考書目

李四光著:《天文 地質 古生物》,科學出版社.北京,1972。

 國傢地質總局書刊編輯室:《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一、五分,冊),地質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