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煤田並對煤炭資源作初步評價的地質勘查階段。它是應用地質學的一個分支。煤田普查一般是在區域地質調查或煤田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的煤田地質工作。它的主要任務是尋找煤炭資源,並對工作地區有無開發建設的價值作出評價,為煤炭工業的遠景規劃和下一階段的勘探工作提供地質依據。

  工作中要研究找煤的地質前提(基礎、準則、依據)和地質標誌;獲取地質資料的有效技術手段和適用條許;制定經濟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工作階段的劃分及程式,不同技術手段的配合合方式及其影響因素,各種樣品的代表性和最經濟合理的取樣方案,取樣、編錄、儲量計算和其他地質研究方法的改進等。

  實際工作中,往往根據條件和需要,把煤田普查分為初步普查和詳細普查兩個步驟。初步普查要求查明工作區的地層層序、含煤地層時代,瞭解含煤地層的分佈范圍和煤層層數、厚度和埋藏深度,初步瞭解工作區的構造形態和煤種、煤質等;詳細普查要求查明地層層序和含煤地層時代,詳細劃分含煤地層,詳細瞭解可采煤層的層數、層位、厚度和煤層分佈范圍,初步查明勘探區的構造形態,瞭解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等。

  中國東部絕大部分地區和西部一些地區,已經完成比例尺為1:20萬的區域地質調查。1973年以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再次進行瞭比例尺為1:50萬至1:20萬(部分地區為1:5萬)的煤田預測,為煤田普查奠定瞭基礎。

  基巖裸露地區,煤田普查以地質測量為主,配合槽探、淺井探、老窯和生產井的地質調查,並以少量鉆探控制深部地質條件,按需要做一部分地面物探。基巖露頭極少或全掩蓋區,煤田普查要詳細研究區域地質規律,以地球物理勘探(物探)為主配以鉆探,物探線與鉆探線應盡可能重合,以利於相互驗證和補充,更準確地控制地質條件。隨著工作的進展,逐步編制出相應比例尺的基巖地質圖(見地質填圖、地質編錄)。

  煤田普查應充分利用遙感遙測、航空攝影的資料和應用數學分析獲取各種地質信息,並註意煤成氣及各種礦產的綜合普查、綜合評價。

  

參考書目

侯德義主編:《找礦勘探地質學》,地質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