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巖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連續破壞面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是斜坡破壞的一種主要形式(見斜坡重力作用)。

  滑坡發生的本質是斜坡巖、土體中的促滑應力超過瞭抗滑能力。因此凡是增加促滑力或降低巖、土體抗滑能力的一切自然或人為因素,都可促進滑坡的發生。如剝蝕作用,河湖水流對岸坡沖刷或人工開挖而使斜坡變陡;滲入坡體中的水使巖、土體強度降低,以及產生靜水壓力、孔隙水壓力和滲透壓力;坡頂或斜坡上部外荷載增加;地震、爆破、車輛行駛等振動都都是造成滑坡的因素。

  滑坡的過程 滑坡的發生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①孕育階段。坡體局部變形,坡體內斷續破裂面逐漸發生和發展。在表觀上,一般主要表現為坡體前緣巖、土體變形(時常為蠕變)和後緣被拉裂。②急劇變形和滑動階段。隨著斷續破裂面的發展和相互連接,以及後緣拉裂縫的逐漸加深,巖、土體的強度不斷降低,坡體變形速度不斷增加,貫通的滑動面一旦形成,滑動面以上的巖、土體即沿滑動面向外滑出。滑動速度和距離取決於巖、土體的性質、促滑應力的大小和積累速率、滑動面出口的位置和地形特點等因素。③漸趨穩定階段。滑坡體滑出後,隨著滑動能量的耗失,滑坡體的滑動速度逐漸降低,最後停止滑動。

  滑坡要素 滑坡的發生使原來的完整坡體由滑動面分割為滑坡體和滑動面以下未發生滑動的滑床兩大部分;並在滑坡體和滑床上形成在鑒別和研究滑坡方面有重要意義的微地貌特征。後者主要為滑坡後壁,即滑坡體滑出後留在後緣未滑動巖土體上的斷壁;後緣張裂縫和滑坡臺階,即滑坡體在滑動過程中因前後部分速度差異而產生的拉裂和臺階;滑坡舌,即滑坡體前部的舌狀部分;鼓張裂縫,即滑坡體前部受阻而隆起,在隆起部分產生的張性橫裂縫;扇形張裂縫,即滑坡體前部因橫向擴展而產生的呈扇形分佈的張裂縫;剪切裂縫,即滑動時因受側向未滑動巖土體的反作用而在滑坡體左、右側部產生的剪裂縫。上述各點,常稱為滑坡要素(見圖)。

  滑動面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可大體上分為弧狀的、平面的(包括階梯狀的)和楔狀的3種基本類型。單純的圓弧形滑動面多形成在均質、連續的土質斜坡和碎裂巖質斜坡中,它們受最大剪應力面的控制,是因巖、土體被剪斷發展而成的。其他基本形狀滑動面的產生,主要受巖、土體中已有軟弱結構面的制約。

  滑坡防治 滑坡是分佈較廣的一種地質災害。災害程度主要取決於滑坡的規模和速度以及受災范圍內的人口數量和受災地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滑坡防治措施主要有:①坡面噴漿或砌石護面,設置截水和排水溝渠等防止水滲入坡體;②采取坡頂減荷,減少斜坡坡度,設置擋土墻、抗滑樁,對河湖岸坡坡腳修築護岸工程等措施改善斜坡的力學平衡條件;③設置砂井,采用電化學排水等方法排除坡體中的地下水以提高巖、土體的強度。對難以防治的大型滑坡或者雖可防治但在經濟上不合理的滑坡,必要時應對斜坡變形進行長期監測,及時發出臨滑預報,以便有計劃地撤離人員和物資,降低受害程度。(見彩圖)

滑坡(1987年7月青海共和查中黃河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