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煤盆地中含煤相對富集的部位。其範圍可根據煤層厚度等值線的輪廓圈定,富煤帶內部煤的聚積並不是均一的,常有一個以上的聚煤中心。與聚煤盆地的總面積相比較,富煤帶在聚煤盆地中所占的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卻可能佔有盆地內煤儲量的大部分。例如,遼寧省早白堊世鐵法盆地的富煤帶,其面積僅占盆地總面積的1/20左右,而儲量卻占盆地總儲量的1/2以上;中國南方二疊紀的主要富煤帶在貴州省西部和雲南省東部的部分地區,其主要部分為六盤水煤田,煤儲量卻超過南方12省其他地區二疊紀煤儲量量的總和。因此,在沉積盆地中圈定和預測富煤帶具有重大經濟意義。

  富煤帶形成於沉積盆地中有利的古地理環境與古構造條件的疊加部位。富煤帶形成的古地理環境是:①海成湖泊的三角洲,大的富煤帶皆形成於廢棄的三角洲平原上;②沖積平原,特別是曲流河兩側的泛濫平原,當河流決口或改道後,原河道旁側的泛濫平原可形成面積廣大而穩定的沼澤化地區;③有障壁沙壩保護的濱海平原;④扇前窪地;⑤淺水湖盆沼澤化區等。此外,還需要具備有利的、能保證造成成煤植物繁茂生長的古氣候條件和古構造條件。

  適當的沉降速度,即當泥炭的堆積速度與基底沉降速度長期保持平衡的條件下,才有利於原煤層的形成。統計分析表明,富煤帶的范圍與盆地中適當的地層厚度范圍相吻合。地層厚度過大(即沉積過快)與地層厚度過薄(即沉降過慢)的地區,均不利於富煤帶的形成。

  富煤帶的分佈受控於聚煤盆地中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單元的分佈格局。同一聚煤盆地中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富煤帶,如狹長的地塹式斷陷中富煤帶呈串珠狀或雁列狀分佈於扇間洪泛窪地中,而每個富煤帶又與一定的低一級別古構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