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褶皺的巖層再次彎曲變形而形成的褶皺。疊加褶皺在造山帶十分發育,在變質巖中亦常見。就其形成時間而言,疊加褶皺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構造旋回中的褶皺變形的疊加,也可以是同一構造旋回不同構造幕的褶皺變形的疊加,甚至可是同一期遞進變形過程中晚期增量應變對早期褶皺的疊加。

  由於各期褶皺的形態、強度和方位的不同,疊加褶皺有多種分類方案,以J.G.蘭姆賽提出的兩期褶皺疊加的3種基本的疊加型式最簡明而常用。①1型(圖a),後期褶皺的最最大應變軸(或流動方向a2)與前期褶皺的軸面近於平行,兩期褶皺的中間應變軸(B1b2)大角度相交,也稱橫跨褶皺或斜跨褶皺。變形後,前期褶皺的軸面一般受變形的影響不大,而樞紐被再褶皺成有規律的波狀起伏。常見的形態是一系列穹隆和盆地相間的構造。②2型(圖b),後期褶皺的最大應變軸(a2)與早期褶皺軸面成較大的交角,兩期褶皺的中間應變軸(B1b2)也中等或大角度相交。一般前期褶皺形態常為緊閉甚至等斜的斜歪或平臥褶皺,這時前期褶皺的軸面和兩翼一起再褶皺,其樞紐也被再褶皺成波狀,從而在水平切面上形成新月形、蘑菇形等復雜的圖形。③3型(圖c),後期褶皺的和前期褶皺的軸近於平行,也稱共軸疊加褶皺。早期褶皺的軸面和兩翼共同被再褶皺,在剖面上可呈現雙重轉折或鉤狀閉合等形態(見圖)。

  以上3種褶皺疊加型式之間還存在著一系列過渡型式疊加褶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