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較小的高塑性低粘度的巖石(如巖鹽、石膏或泥巖等),向上流動,拱起甚至刺穿上覆巖層所形成的穹隆或蘑菇狀構造。簡稱底辟。底辟的直徑可從幾米到幾千米。

  鹽丘是最常見的底辟構造,是由鹽類巖石或石膏向上流動或擠入而使上覆巖層拱曲隆起所成。核部的鹽體常成圓柱狀,其內鹽層變形複雜,常形成形態多樣、大小各異的流褶皺。鹽核之上的上覆巖層往往形成穹隆或短軸背斜及伴生的放射狀或環狀斷層。鹽核周邊與圍巖常為陡傾的斷層接觸,圍巖傾角也變陡。鹽鹽丘周圍的巖層因鹽丘上隆而相對下坳,形成周緣向斜。鹽丘構造的基底一般變形微弱。鹽丘構造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鹽核常成重要的鹽類或硫磺礦床,鹽上的穹隆及周緣圍巖中常富集石油和天然氣。如北美墨西哥灣沿岸、德國北部的漢諾威及波斯灣等地區的油氣藏均與這類構造有關。

  以泥質為核的底辟稱為泥質底辟,也稱泥火山,泥質中的甲烷氣體在泥火山形成中起瞭重要作用。由巖漿上拱並侵入圍巖而形成的稱巖漿底辟,它是許多中酸性小巖體形成的一種重要的侵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