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壓病、中風、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肺心病和先天性心臟病等。其中高血壓為各種心血管病、冠心病和中風的重要病因和誘因。其在空間、時間和人群分佈上都呈現一定規律。

  ①在空間分佈上,不同國傢和地區的人群所患心血管病的病種不同。如美國、芬蘭、蘇格蘭、澳大利亞等以冠心病居第一位;日本和中國則是中風死亡率高於冠心病。冠心病的發生與各國居民的生活習慣、膳食構成等因素有關,冠心病高發地區人們多食肉、乳製品等富於脂肪物品。膳膳食中飽和脂肪攝入量高,血清膽固醇也高,患冠心病的機會也愈多。反之,以植物性膳食為主者,血清膽固醇偏低,冠心病的發病率也低。在同一國傢的不同地區,心血管病死亡率也有差異。如在中國,腦血管病死亡率以重慶市居首位,肺心病死亡率以吉林省和四川省的達縣為最高;高血壓患病率,北方高於南方。

  心血管病的地區分佈與環境因素有關。美國發現在冠心病死亡率較高的地區,其水中鈣、鎂、鉀、鈉、硫酸根、鋇、氯、矽、鋰和釩等較少,而銅、錳較多;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發病率,與空氣中的鎘含量呈正相關。在氣候寒冷和潮濕地區,多發風濕性心臟病;在高原低氧地區,胎兒發育中多見先天性心臟病;一般來說,冠心病、高血壓患病率城市高於農村。

  ②在時間分佈上,有年度變化和季節變化。如波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中國等國傢冠心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上升幅度最大的為南斯拉夫;美國的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死亡率明顯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日本、英國等腦血管病死亡率也呈下降趨勢。20世紀50年代後,多數國傢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在歐洲、北美、日本、新加坡等地這種病還得到瞭有效的控制。心血管病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其死亡率就北半球而言以11月至翌年1月為最高,5~7月為最低。如腦出血在冬季發病率明顯增多,高血壓以冬、春季患病率較高。

  ③在人群分佈上,心血管病有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的趨勢。一般認為男性40歲後冠心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每長10歲患病率增加一倍。女性發病年齡平均較男性晚10年,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但老年婦女冠心病患病率逐漸接近男性。不同年齡組人群主要心血管病的病種也不同,兒童時期以先天性心臟病為主,青少年時期以風濕性心臟病為主,中壯年時期以高血壓、肺心病為主,老年期以冠心病和中風為主。此外,心血管病與職業性質有關,農民較其他職業者冠心病患病率低,體力勞動者較腦力勞動者低。其原因除瞭飲食習慣不同外,與腦力勞動者精神緊張和缺乏體力活動使冠狀動脈易發生脂質沉著密切相關。

  

參考書目

 錢宇平主編:《流行病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