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業而在特大城市的郊區或城鄉交錯帶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亦稱衛星城市。

  衛星城鎮的設想最初是由英國的E.霍華德在1898年提出的花園城市。這種城市位於大城市郊區,建築密度低、環境品質高。英國1903年在倫敦郊區建立瞭最早的花園城市萊奇沃斯。衛星城鎮概念則是美國的C.C.泰勒於1915年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國和美國衛星城鎮獲得較大規模的發展。初期多為距離較近、規模較小的““臥城”,以居住職能為主,位於交通幹線上,一般離中心城市30~50公裡,人口2~6萬人。隨著功能的擴大,如工業企業、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建立,衛星城鎮的規模於50年代後期增加到8~10萬人;70年代中期又擴大到15~25萬人。衛星城鎮與中心城市的距離也加大瞭,甚至達80~130公裡。這種趨勢在衛星城鎮發展較早、數量較多的倫敦最為明顯。其他如巴黎、東京和莫斯科等也呈現此種趨勢。中國自50年代末期以來,也有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設瞭若幹衛星城鎮。

  衛星城鎮有獨立的中小城鎮,也有依附於母城的住宅區性的中小城鎮。有些學者將前者稱為積極衛星城鎮,後者稱為消極衛星城鎮。衛星城鎮的特點反映在幾個方面:①位置。分佈於特大城市周圍,距離近的往往居住職能和依附性強,如臥城;距離遠的往往工業職能和獨立性強,人口數量多。衛星城鎮與母城之間一般有綠地分隔,但有時兩者因擴展而連接,形成城市群。②發生過程。借助於母城的力量發展,一種情況是在特大城市影響下使鄉村自然變質,另一種情況是按照規劃人濕地建立衛星城鎮。③職能。為母城承擔部分職能,以工業、居住、文化教育為主。④地域結構。多數是在舊有小城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少數是在郊區空地和鄉村地區建立。衛星城鎮可以根據其各種特點的指標劃分出各種類型。

  到目前為止,各國學者對衛星城鎮的看法仍不一致。一種意見認為,衛星城鎮可以疏散特大城市的人口、工業企業和事業單位,對於緩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密集、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和促進郊區化有積極作用;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衛星城鎮的投資巨大、建設時間較長,對緩解中心城市上述問題的作用不明顯,反而吸引瞭其他地區的人口和企業、事業單位,不如把這方面投資用來改造中心城市或建設新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