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沒的部分。位於河床和河谷穀坡之間(見河谷地貌)。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灘較發育,且寬廣;山地河流的河漫灘不發育,寬度較小,但相對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灘高(見河流地貌)。極為寬廣的河漫灘,稱為氾濫平原或河漫灘平原。特點是其沉積物二元結構顯明,下部由較粗大的河床沖積物(主要為粗砂和礫石)組成,上部由洪水氾濫時沉積的較細的河漫灘堆積物(主要是細砂和粘土)組成。

河漫灘的形成和發展

  形成過程 由於橫向環流,原先的“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堆積成河床淺灘(圖A);淺灘加寬,在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形成雛形河漫灘(圖B);雛形河漫灘上不斷沉積洪水期流水攜帶的細粒物質,逐步轉化成為河漫灘,且隨著河床彎曲度的增大,形成狹窄的曲流頸(圖C);曲流頸被水流沖開,河道取直,出現新河床,老河床形成牛軛湖(圖D)。新河床又重復上述河漫灘發育演變過程。

  主要類型 ①河曲型河漫灘,發育於彎曲型河段,經常在凸岸堆積為濱河床沙壩、迂回扇等;②汊道型河漫灘,發育於汊道型河段,常形成為淺灘及其附屬的沙嘴;③堰堤型河漫灘,發育於較直的河段,形成為天然堤;④平行鬃崗型河漫灘,為堰堤型河漫灘與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灘之間的過渡類型,表現為一系列的平行鬃崗系統,鬃崗之間為淺溝和湖泊。(見河床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