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栽培的方式及用地、養地農業技術體系的總稱,又稱農作制度。它以種植制度和作物佈局為中心,包括土壤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水土保持、植保等農業技術措施的綜合運用。農業地理學十分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與耕作制度的關係。

  類型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取決於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準,並與當時的科學技術水準和生產經營水準密切相關,其發展主要經歷瞭撂荒耕作、休閒耕作、連作耕作和輪作耕耕作4種耕作制度。撂荒耕作制是一種原始的遊耕制度,在耕作土地的自然肥力用盡後即行拋棄,另辟耕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逐步進入休閑耕作制,即耕作土地休閑一、兩年,靠自然恢復地力後,再行耕作。此後,發展瞭連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塊田地上連年種植同一種作物,強化對土地的利用。由於連作耕作制不能均衡利用土壤中的養分,長期連作會引起土壤衰竭,於是出現輪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塊田地上按不同時間依次輪種不同的作物(或同一作物依次輪作於不同田塊)。隨著集約化水平的提高,又發展為一年多熟的輪作,即復種輪作制。復種輪作制又有間作、套作、混作等形式。

  研究簡史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和以精耕細作著稱的國傢,漢代就有瞭輪作和復種,而西歐在中世紀仍以三圃制(一種典型的休閑制)為主。中國在耕作制度方面的歷史文獻也很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通過廣泛的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復種指數,有力地促進瞭各種農作物的增產,但由於不顧客觀條件,硬性推廣某種種植制度,也走過彎路。在發揚精耕細作傳統的同時,註意與現代農業技術特別是農業機械化相結合,因地制宜地提高復種指數,實行復種輪作制,將是中國主要農業耕作制度發展的基本方向。

  近代國際上對耕作制度的研究十分重視,除農學在輪作栽培方面有大量的論著外,有的學者還從區域的角度研究,如A.N.達克哈姆和G.B.梅斯菲爾德合著的《世界耕作制度》(1970),分析瞭耕作制度的區位因素和耕作制度的分類,論述瞭耕作制度的區位、集約度、穩定性和效益,以及食物和糧食生產發展趨勢等問題。H.魯森伯格的《熱帶耕作制度》(1971)對各主要熱帶的耕作制度特點、類型、地理分佈等都作瞭論述。

  耕作制度的研究涉及的學科、領域甚廣,以生態學觀點研究耕作制度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重要進展。生態學觀點認為,農作物與外界環境因子是一個統一的系統,耕作制度應按照物質能量循環的規律,建立在合理的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這是保證農業持續增產的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