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潮汐學傢。浙東人。生卒年不詳,為寶應至大歷年間(762~779)處士。他的《海濤志》(或稱《海嶠志》)約成文於大歷年間(766~779),保存在清代俞思謙《海潮輯說》中。《海濤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潮汐學專篇,分(成因)、濤曆、濤日時、濤期、朔望體象和春秋仲濤漲解6章。他繼承瞭東漢王充的“濤之起也,隨月盛衰”理論,提出“潮汐作濤,必符於月”的原理。利用中國古代天文曆算方法進行理論(天文)潮時推算,自廣德元年(763)冬至上推太初上元冬至為79379年年、28992664日,積濤(潮次數)56021944次,得出潮汐周期為12小時25分12秒(強),這個數字與現在通用的數字相差甚小。為使推算出的理論潮時具有實用價值,用直角坐標法繪制瞭濤時推算圖,知道當天月相,依圖即可查出當日兩次高潮時辰,亦可反查,這個潮汐圖表比現存歐洲最早的“倫敦橋漲潮時間表”(1213)要早400多年。論述瞭正規半日潮區的潮汐有關日、月、年的周期:一日之內有兩次高潮(“一晦一明,再潮再汐”),一朔望月內有兩次大潮(“一朔一望,載盈載虛”);一年內有兩次大潮(“一春一秋,再漲再縮”)。還探討瞭分點潮的問題。他是中國潮汐學理論的先驅。

竇叔蒙濤時推算圖(復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