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或0℃以下凍結,並含有冰的巖土(土壤、土、巖石)。在0℃或0℃以下凍結,但不含冰的巖土,稱為寒土。緻密的巖體和幹土在0℃或0℃以下時,既不含冰也不含水,稱為幹寒土。巖石裂隙和土孔隙含有咸水或鹽水時僅在很低的負溫時才凍結,這種具有高於其凍結溫度的負溫、不含冰但含有未凍咸水或鹽水的巖土,稱為濕寒土。凍土和寒土統稱冷土。上述觀點為中國和蘇聯的多數學者所採用。在北美則將低於0℃的土,不管是否含冰,均稱為凍土。冬季凍結、夏季全部融化的巖土為季節凍土;冬季凍結、、僅在繼後的夏季不融化的巖土為隔年凍土;凍結時間達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巖土為多年凍土。

  凍土是一個復雜的多相和多成分體系,至少由三相組成:①氣相,包括水汽和空氣。②固相,包括礦物顆粒和冰。根據巖土和冰的相互配置關系可分3種基本的冷生構造:整體構造,冰粒均勻地分佈於巖土孔隙或土粒接觸處;層狀構造,冰以夾層和透鏡體的形式與巖土層呈互層;網狀構造,冰夾層和細冰脈組合成網狀。③液相,即未凍水。凍土中的未凍水隨負溫降低而減少。在通常的負溫下(至少可達-70℃);凍土中總有一定數量的未凍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