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物理學傢和哲學傢。1838年2月18日生於摩拉維亞(今捷克斯洛伐克境內),1916年2月19日卒於德國哈爾。

  馬赫早年就讀於維也納大學,1860年以放電和電感應方面的論文獲博士學位,六六年後任該校物理教授。以後轉入佈拉格大學並長期在那裡工作。他在力學、聲學、熱力學、實驗心理學以及哲學等方面都有貢獻。

  馬赫用紋影技術研究飛行拋射體的工作最為人所熟知,他在1887年起的幾篇論文中指出:在空氣中運動的物體發出以聲速c傳播的球面擾動波,當物體的速度v大於c時,擾動波的波前形成以物體為頂點的錐形包絡面(見馬赫錐),錐面母線與物體運動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αvc的關系是sinαc/v。1907年,L.普朗特首次稱角α為“馬赫角”。1929年J.阿克萊特鑒於比值v/c在空氣動力學研究中日益顯示出重要性,建議用術語馬赫數表示這一比值。30年代末,馬赫數被引入英語文獻,至今已成為表征流體運動狀態的重要參數。

  作為一個哲學傢,馬赫對當時物理學的許多基本觀點持懷疑態度。他在重要著作《力學》中對經典力學的時空觀、運動觀、物質觀作瞭深刻的批判。他的思想對A.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起瞭一定的作用。廣義相對論是對經典力學基本觀念的徹底革新。馬赫在《力學》中對力學史的研究也作出瞭貢獻。但他在該書中闡明瞭他的哲學觀點,認為物體隻是許多感覺“要素”的復合。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1909)對馬赫的哲學觀點作瞭批判。

  1887年馬赫關於超聲速流動的著名論文《射體穿過空氣時的定影》(PhotographischeFixierungder durchProjectile in der Luft eingeleiteten Vorgänge)是與P.紮爾謝合寫的。馬赫《力學》的全名是《力學的一般批判發展史》(Die Mechanik in ihrer Entwicklung histo-risch-kritisch dargestellt),1883年初版,此後曾重版多次,1960年出第6版,且有英譯本。馬赫其他著名的科學和哲學著作包括:《感覺的分析》(1886)、《熱學原理》(1896)、《認識和謬誤》(1905)、《空間和幾何》(1906)、《文化和力學》(1915)以及在他逝世後出版的《物理光學原理》(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