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學傢,1698年9月28日生於法國聖馬婁,1759年7月27日卒於瑞士巴塞爾。

  馬保梯在16歲時到巴黎學哲學。三年後改學音樂,不久又轉攻數學。他還研究生物學、力學、地理學和哲學等。17731年被選入法國科學院。

  1728年馬保梯到倫敦旅行,使他從笛卡兒學派轉向牛頓學派,成為歐洲大陸牛頓學派的領導人。當時兩個學派爭論的一個問題是,笛卡兒的宇宙演化說認為地球在兩極是伸長的,牛頓學說則認為扁平的。馬保梯領導一個探險隊於1736年到瑞典拉普蘭測量子午線的長度(另一個探險隊已先去秘魯測量)。結果證明牛頓學說是對的,馬保梯因而被譽為“偉大的扁平化者”,1743年被選入法蘭西學院。

  1744年,馬保梯提出著名的“最小作用量原理”。1745年,他接受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請到柏林工作,次年被任命為柏林科學院院長。馬保梯同以前的P.費馬以及後來的A.愛因斯坦一樣,力圖尋找可以使宇宙規律統一起來的普遍原理。他把“作用”定義為mvs(m為重量,v為速度,s為距離),認為這個原理不但可用於力學,例如天體的運轉,而且可用於動物的運動、植物的生長,是“造物主為產生可見世界的所有現象而設置的最美麗、最簡單的定律”。後來L.歐拉將最小作用量原理重新敘述為

必須是極小,並由 W.R.哈密頓加以發展,現在已成為量子力學和生物體內平衡原理的基礎。

  馬保梯對生物遺傳學和進化論也很有研究,被稱為達爾文的先驅。馬保梯的所有著作編為《全集》4卷,於175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