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動物門(Mollusca)雙殼綱(Bivalvia)真瓣鰓目(Eulamellibranchia)竹蟶科(Solenidae)縊蟶屬。又名蟶仔、蜻。海產經濟貝類。其貝殼自殼頂至腹緣有一條微凹的斜溝,形似繩索的縊痕,縊蟶因此而得名。縊蟶為中國和日本特有的廣溫性貝類,在中國沿海都有分佈,山東壽光,浙江寧海、玉環、樂清,福建連江、長樂、福清、晉江、龍海和雲霄等地是主要產區。日本的九州、四國、瀨戶內海也有出產。

  中國古代關於於縊蟶的記載多散見於本草學和地方志中。明代《本草綱目》中提到的養蟶概況為“閩粵人以田種之,候潮泥壅沃,謂之蟶田”。明代屠本畯《閩中海錯疏》中對縊蟶的形態、習性也作瞭許多正確的描述。

  形態 殼薄而脆,長方形。殼頂位於背緣前端,約為貝殼全長的1/3處。背、腹緣近平行,前緣稍圓,後緣略呈截形。兩殼閉合時,前、後端開口。外韌帶黑褐色,短而突出殼面。具黃綠色殼皮,生長紋明顯。殼內呈白色,殼頂下方有與殼表凹溝相應的一條突起。鉸合部狹小,右殼具2枚主齒;左殼有3枚主齒,中央一枚較大,兩分叉。前、後閉殼肌痕均略呈三角形。外套竇寬大,前端圓形。足部肌肉發達,兩側扁平,在足孔的周圍生有2~3排觸手。水管細長,入水管較出水管粗大,兩管分離(圖1)。

  生物學特性 縊蟶生活於河口或有少量淡水註入的內灣,靠足部挖掘,穴居於潮間帶的軟泥或泥沙灘內,前端向下,後端朝上。每個蟶體有一個固定的垂直洞穴,穴上有2個小孔,為出、入水管伸出處。海水淹沒時,縊蟶上升到穴口,進行攝食活動;灘地幹露時,則潛居穴中或穴底(圖2)。潛穴的深度,隨蟶體大小、體質強弱以及底質和季節的變化而不同。蟶體強大、底質松軟、水溫低時潛居較深;反之,潛居較淺。一般穴居深度為10~20厘米。濾食性,主食底棲的或浮遊能力不強的矽藻。在灘塗剛淹沒和將露出時攝食強度較大;滿潮前後攝食強度下降。攝食量隨浮遊植物數量的多少而增減。雌雄異體。成熟雄貝的性腺呈乳白色,表面光滑,雌貝的性腺呈淡黃色,表面略顯粗糙。1年性成熟,生殖時的最小殼長為2.5厘米左右。繁殖季節因地而異,中國北方比南方早。遼寧開始產卵的時間在夏季(6月);而浙江和福建沿海則在秋、冬季節,盛期為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多次排卵。在整個繁殖季節,親貝性腺成熟和排放3~4次。一般是大潮汛時成熟排放,小潮汛性腺恢復。外界環境條件驟變如大風、暴雨、溫度和鹽度突降時,往往促使親貝提早排精、產卵。每個親貝一次產卵數2~50萬粒。多在夜間排放精、卵,體外受精,受精卵發育孵化為面盤幼蟲。營浮遊生活,水溫20~25℃時的浮遊期約6~10天。待足部長出、面盤萎縮後,下沉到海塗上變態為稚貝,經短期匍匐生活後潛入泥中開始穴居生活。在苗期主要是體長的增長,1齡蟶體長增長較快,2齡蟶體重增長較快。在年生活周期中,夏、秋兩季生長顯著,春、冬季較緩慢。一般苗期殼長為1~2厘米,1齡為4~5厘米,2齡為6厘米左右,4齡可達8厘米。

  養殖 分采苗和養成兩個階段。

  采苗 縊蟶苗多附著在風浪平靜、潮流暢通、流速緩慢而有適量淡水註入的內灣高、中潮區,海水比重1.005~1.020,水溫15~30℃,底質表層軟泥,下為沙泥層,灘面平滑而略作傾斜。對采苗的場地(即苗埕)應進行人工整建。在風浪不大以泥為主的中潮區,可把苗埕築成長條狀的“畦式苗埕”或長方塊狀的坪式苗埕;在風浪較大的高、中潮區,則築成窩式苗埕。每個苗埕的面積約0.2~1.0畝,周圍要開溝或築堤,許多苗埕相連成整片埕地。埕土要翻松、耙碎、分畦、刮平,並依據幼蟲的附著期,在每批幼蟲附著高峰期前2天,把埕面的浮泥輕推抹平(即平畦),以利稚貝的鉆潛和穴居。根據縊蟶的繁殖習性和縊蟶幼蟲的生活習性,對蟶苗附著的時間作出預報,及時進行平畦,能增加蟶苗的附著量,是蟶苗增產重要技術措施。剛附著的幼苗潛居較淺,適應環境能力弱,同時還有一定的水平移動能力。因此在培育過程中要加強苗埕的維護管理,註意防曬、防凍和防蟶苗外移,並及時清除螺、蟹、魚、水鴨等敵害生物。待蟶苗長到殼長0.5~2.0厘米時開始收苗。天然蟶苗不足時可進行人工育苗,即將海區采捕的成熟親貝洗凈後陰幹10小時左右,再置於室外人工修建的土池內,用流水刺激讓其自然產卵、受精,達到育苗目的。此外,也可采捕自然附著的野生苗集中暫養培育。

  養成 從蟶苗播種到養成商品規格的大蟶,為養成階段。對養殖場地的要求,基本上與蟶苗場相類似,但多建在中、低潮區,場地經人工整建後播苗。播種季節一般從1月開始,遲的可延到5月初,應選擇在大潮汛期間埕面剛露出時進行,使苗有較多的鉆潛時間,漲潮時不易被沖失。播苗密度一般為每畝60~150千克左右。播苗後,應註意補苗、埕地維護、防禦臺風和洪水以及清除敵害生物等。

  縊蟶播種後至當年7~9月收獲的,稱為1年蟶或“新蟶”;到翌年收獲的為2年蟶或稱“舊蟶”。在含沙多的埕地養2年蟶時,必須在蟶產卵之前將其移植到低潮區含泥多的埕地越冬。移植播種量為每畝800~1250千克,平均為1000千克,應合理密植,大個體多播,小個體少播。縊蟶養到第2年後生長緩慢,死亡率高,故一般多養1年蟶。2年蟶的收獲根據肉質部的肥滿度而定,大多在4~5月(從清明收到立夏)。收獲方法在沙泥質埕地可用短柄四齒耙、蟶刀或蟶鋤挖捕,在軟泥埕地多采用手捉或蟶鉤捕捉。

  加工利用 縊蟶肉滋味鮮美,每100克含蛋白質7.1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2.5克,灰分1.3克,鈣133毫克,磷114毫克,鐵22.7毫克。除供鮮食外,還可加工制成蟶罐頭、蟶幹和蟶油等。蟶肉有滋補、清熱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產後虛損、煩熱和痢疾等。蟶殼可治胃病和咽喉腫痛,也是煅燒殼灰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