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兔的高度觸染性和致死性疾病。由痘病毒科(Pox-iviridae)中的粘液瘤病毒引起。特徵為眼瞼、面部和耳朵發生腫脹,隨後腫瘤幾乎遍及全身,病兔在發病後7~15天死亡。也有隻呈局部粘液瘤而最後痊癒的。1896年首次在南美洲烏拉圭發現,以後在北美洲、歐洲以及澳大利亞三大疫區中流行,每個流行區都有各自的特殊病毒,對養兔業幾乎造成毀滅性打擊。中國也有發病的報導。

  本病隻發生於傢兔和野兔,但有些野兔不易感,其他動物和人類也不易易感。主要通過接觸病兔的排泄物或直接與病兔接觸而傳播。吸血昆蟲如蚊、跳蚤、刺蠅等可為傳染媒介。在進行分裂的粘液瘤細胞內易找到很象禽痘的博林格爾氏體的細胞質包涵體。病愈兔能抵抗再感染,其血液中含有的中和、沉淀和補體結合抗體,能中和粘液瘤病毒和兔的另一種腫瘤病毒即肖普氏纖維瘤病毒。這兩種病毒之間有交互免疫性。纖維瘤是一種良性瘤,不會引起死亡,故必要時也可用它作為異源疫苗來進行預防接種,以防止粘液瘤病的傳染。法國等國傢已有研制成功粘液瘤病弱毒疫苗的報道。有些國傢企圖利用粘液瘤病毒來消滅野兔的嘗試,但結果造成該病毒在傢兔中廣泛傳播,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