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農業、林業、畜牧業生產和再生產的各類土壤的總稱。屬固定性自然資源,國土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代替的生產資料。

  研究簡史 陸地表面的土壤資源數量是有限的。因此,對土壤資源的統計、分類和評價分級等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尚書·禹貢》中就對土壤生產力的評價和土地利用方法進行瞭論述。17世紀後,在西歐出現瞭土宜分類法。19世紀中葉,俄國沙皇為瞭徵收土地稅,,曾委托土壤學傢Β.Β.多庫恰耶夫對其境內的黑鈣土進行瞭分類和分級,以此作為制定稅收等級的依據。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政府頒佈8級制地力分類系統,它根據土壤適宜范圍的寬窄、適宜程度的高低和限制因素的類型劃分出土地潛力級、潛力亞級和潛力單位,現今仍為世界各國廣泛采用。70年代以來,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瞭標準化的土地評價體制。其特點是,在美國制的基礎上,擴大地力分類系統,增加一級單元,成為4級系統;此外還在土壤資源的基本概念和評價程序方面,提出瞭許多新的建議。中國全國范圍的土壤資源調查和編制全國1:1000000土地資源圖的工作也已進行。

  世界土壤資源概況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全世界現有耕地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0%,其中以蘇聯、美國、加拿大、印度和中國等國的耕地面積較大(見土地和土地利用)。但由於社會和自然原因,世界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正在不斷下降,主要表現在:①土壤肥力下降。就全世界而言,投資少、產量高的耕地面積小於投資高、產量低的耕地面積,其比例為4:6。②土壤嚴重退化。主要是土壤鹽堿化、沙化、沼澤化和受化學污染的情況日益嚴重。迄今,良田僅占世界土地總面積的11%,幹旱土壤占28%,薄層粗骨土壤占22%,沙化、鹽化土壤占23%,漬水冷凍土壤占6%,其他占10%。③土壤遭受侵蝕。世界每年因森林砍伐而引起侵蝕的土地面積達數億畝。④農田被侵占。每年約有數千萬畝農地被工業、交通運輸業等侵占。

  中國土壤資源概況 中國的陸地面積約為世界陸地面積的6.4%,亞洲大陸面積的22.1%。全部國土從北到南橫跨不同的熱量帶,其土壤資源具有3大特點:①土壤類型多,資源豐富。可分46個土類,130多個亞類,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產力和發展農、林、牧的適宜性。②山地土壤資源多。各種高山和山地丘陵的土壤資源占國土面積的65%以上,多宜於發展多種經濟林木。③耕地面積小。中國現有耕地約15億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0%左右,尚不及世界耕地面積的7%。人均耕地面積僅1.4畝,低於世界人均水平。概括而言,全國可供農、林、牧生產的用地總的約占整個國土面積的60%左右。

  農業土壤資源 指耕地和宜墾地。主要分佈於東半部的大平原和三角洲。這些地區地形平坦、雨量充沛、冷熱適宜、土壤養分儲量和土層厚度均能滿足作物或經濟林木生長的需要。東部平原地區的土壤類型多屬由草甸土或沼澤土起源的耕種土壤;東部丘陵和山地的土壤類型,自北而南為黑土、棕壤、褐土、黃棕壤、黃褐土、紅壤、磚紅壤等,此類土壤大多經開墾熟化而成各種耕種土壤,肥力較高,也是中國土壤開發利用歷史悠久的地區。但由於中國疆土從北到南的水熱條件差異大,因而有可能出現不同的利用類型。如在秦嶺-淮河-線以北地區,農業土壤資源的利用類型以旱地為主;該線以南地區則水田居多。中國西半部因丘陵和山地面積大,並受寒冷、幹旱、侵蝕以及鹽害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土壤資源較少,除四川盆地和陜西渭河谷地、漢中盆地耕地比較集中外,一般分佈極為分散。但在雲貴高原地區,某些山間小盆地卻常是農業土壤資源高度集中的地方。西部地區的耕種土壤以秦嶺為界,其北主要起源於黑壚土、褐土、灰鈣土和漠境土壤;其南主要起源於黃褐土、紫色土、黃壤、紅壤、磚紅壤,以及在各種沉積物上發育的草甸土。農業土壤資源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所能獲得的生物產品的種類、質量和數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中國目前的宜墾荒地多集中於高緯度寒冷的東北地區和幹旱缺水的西北地區,土壤生產力較低,進行疏幹沼澤、排除鹽堿、防止水土流失或防風固沙等措施則要付出較大的投資。因此,農業土壤資源的利用目前仍以提高現有耕地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主,措施包括重視養地,不使土壤肥力下降,以及加強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蝕等。

  林業土壤資源 指林地及宜林地。主要分佈於暗棕壤為主的東北地區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以紅壤、磚紅壤為主的江南丘陵地及雲南高原,以及以棕壤、黃棕壤為主的川西、藏東高原的邊緣山地。全國森林面積為17.3億畝(1986),森林覆蓋率僅占國土面積的12%,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森林覆蓋率的水平且分佈極不平衡。許多地方由於森林植被破壞,氣候幹燥,土壤缺水,侵蝕嚴重,抗旱、澇災害的能力也大為降低。因此,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合理采伐,做好林木的撫育更新工作,並在宜林的荒地大力造林,是保護和發展林業土壤資源的主要途徑。

  牧業土壤資源 指牧場和草地。占國土總面積的近40%。主要分佈在以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為主的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等地,以及以高山、亞高山草甸土、草原土為主的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高原和新疆地區山地。在新疆地區的低平區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灰漠土、風沙土以及草甸土、沼澤土等也是重要的牧業土壤資源。上述幾大牧區中的絕大部分具有優良的草原,適宜放牧多種畜群。在條件較好的地區,已采取草場灌溉、施肥、培育人工牧草和改善天然牧草組成等改良措施,以提高牧業土壤資源的生產力。

  利用和保護 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措施主要包括:因地因土制宜地規劃農、林、牧業等生產用地,註意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實行科學的耕作、灌溉和排水,重視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的應用,以保持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礦質養分的平衡,並不斷提高土壤肥力等。保護土壤資源的主要目的在於不使土壤因人類不合理的活動而發生退化,如山區的水土流失、幹旱地區的次生鹽漬化和沼澤化、草原地區的沙漠化,以及一般農田受農藥和重金屬的嚴重污染等。中國土壤退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和南方丘陵紅壤地區約各有40萬餘平方公裡的水土流失面積,黃河、長江每年挾帶的泥沙量也十分巨大,全國沙化面積達2000萬畝;黃淮海平原2.7億畝耕地中約有5000萬畝旱、澇鹽堿地未得到改良,同時次生鹽漬化又有發生。制止濫伐森林、亂墾草原、燒山耕種、陡坡開荒和不合理的攔河、圍湖造田等行為,對於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土壤資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