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乳為主要用途的山羊。不少國傢供應鮮乳和乳製品(如乳酪)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培育始於歐洲。18世紀末葉以後逐漸分佈到世界其他地方。飼養較多的國傢有瑞士、義大利、西班牙以及亞洲的印度等。乳山羊相對於體重的產乳性能可與乳牛媲美。成熟較早,在良好培養條件下,18月齡即產乳,繁殖率比牛約高一倍。乳脂肪球小,在胃中形成的乳凝塊,柔軟如絮,易於消化,且很少含結核菌。此外,由於個體小,管理方便,飼料利用範圍廣,適於傢庭飼養。一般於秋季配種,冬末和春初產乳,每年11月至翌翌年2月份為缺乳季節。有些國傢已研究用人工光照來調整配種季節,以解決鮮乳的全年均衡供用問題。

  品種 薩能山羊為乳用山羊的代表類型。其他品種主要還包括下述各種。

  吐根堡乳山羊 以原產瑞士東北部吐根堡谷地命名,現廣佈世界各國。毛色呈淺或深褐色。長毛型的背部和大腿都有長達20厘米的粗毛,短毛型則無。顏面兩側各有一條灰白色條紋,耳呈淺灰色,頸部至尾椎有一條白色背線,四肢白色。公母羊均無角,頸下有肉垂。乳房發達。成年公羊體重60~70千克,母羊45~55千克。一個泌乳期產乳600~1200千克,美國的最高記錄達2608千克,含脂率4~6%。繁殖力強,多產雙羔。對炎熱氣候和草山有良好的適應性,風土馴化能力強。已有很多國傢引進進行雜交改良和繁育新品種。但引入亞洲和非洲國傢的效果不如薩能羊。

  努比亞乳山羊 原產非洲東北部的蘇丹、埃及和埃塞俄比亞一帶,以蘇丹北部的努比亞地區命名。美國、印度、東歐和非洲一些國傢均有分佈。毛色較雜,有暗紅色、棕紅色、灰色,以及各種斑塊雜色,以暗紅色居多,細短而有光澤。頭短、呈三角形,無角、無髯,耳寬大而下垂,鼻隆起,頸長。體軀較短,臀短而斜,四肢細長。乳房發達,呈球狀。成年公羊體重50~70千克,母羊35~40千克,產乳量一般不如瑞士的乳山羊。美國的努比亞山羊體格較大,公羊體重90千克,母羊65千克,含脂率4~7%。繁殖力強,可一年2胎,雙羔率高。耐炎熱,適於溫暖幹燥地區飼養。

  阿爾卑乳山羊 原產瑞士和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區,現分佈於法國、意大利和中歐、北歐各國,以及美國、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傢。法國南部土壤貧瘠、草地較差而不飼養乳牛的山區,大規模飼養本品種。毛色不一,主要為淺黃褐色或紅棕色。四肢黑色,背部有黑色條紋。有角或無角,面凹,額寬,兩耳直立,體軀長。乳房發達。成年公羊體重80~100千克,母羊60~80千克。一個泌乳期產乳700~800千克,法國的最高紀錄為2300千克。

  此外,美國育成的拉曼查山羊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育成的更森山羊,一個泌乳期的產乳量都在700~800千克。

  中國乳山羊 中國在20世紀初和30年代先後引進瑞士的乳山羊包括薩能山羊,用以改進原有的乳山羊品種。現有兩個主要類型:①關中乳山羊。主要分佈在渭河平原,以渭河北部的富平、三原、銅川等市縣數量較多,由薩能山羊與當地山羊級進雜交,擇優選其後代經橫交固定育成。其外形與薩能羊相似。成年公羊體重70~90千克。母羊50~60千克,一個泌乳期產乳400~700千克,含脂率3.5~4.0%。小母羊18月齡配種,年產羔一次,產羔率150~170%。②嶗山乳山羊。主要分佈在山東半島,以嶗山縣數量較多。由薩能山羊與本地山羊級進雜交育成。成年公羊體重75~80千克,母羊45~50千克。繁殖和泌乳性能與關中乳山羊相似。此外,還有延邊乳山羊、濱北乳山羊等。

  飼養管理 乳用山羊較耐粗飼,其營養需要與乳牛相似,在放牧條件下,體重自35千克遞增到80千克時的每天每頭總消化養分和粗蛋白質需要量,應分別自0.52千克和0.12千克遞增到0.96千克和0.21千克,鈣和磷分別自3克和2克遞增到6克和4克;在舍飼條件下,維持需要量可稍低。每產1千克乳增加的營養需要,視含脂率而異。一般每產2.5千克乳給1千克精料。母羊在產前一周,精料喂量宜減少,產後第一周逐漸增加,並根據體重、產乳量和含脂量給予所需的各種養分。最好的粗飼料是豆科幹草和玉米青貯,也可喂給花生蔓、甘薯蔓等。乳山羊喜清潔,應每天刷拭,並註意修蹄,以免影響放牧和運動。擠乳次數根據產乳量而定,一般每日2次。

  選擇和育種 乳山羊主要根據該品種的外形特征、產乳性能和後裔測定進行選擇,同時也要註意其對環境的適應性。首先選留優良公羊,並擴大其利用率。母羊的主要測定指標為產奶性能,如產乳量、含脂率、乳的蛋白質含量以及生長發育的指標等。對選留的小母羊,要加強培育,10月齡的體重達32千克以上的可開始配種,18月齡可產乳。凡子代母羊的產乳量超過母羊的,說明種公羊對產乳具有較強的遺傳性能,可擴大利用。此外,山羊的間性性狀占一定比例,父、母本均無角的會生出繁殖力低的純合體母羊,因此選留親本的一方最好帶角。近幾十年來,一些國傢采用薩能羊與其本國山羊雜交而育成的乳山羊品種,有捷克白乳山羊和比利時白乳山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