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乙型腦炎(乙腦),或流行性腦炎。由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日本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人畜共患疾病。病原體通過蟲媒傳遞。在傢畜中,馬和豬偶可出現臨診癥狀,其他傢畜(牛、羊等)和傢禽大多為隱性感染。廣泛分佈於亞洲地區,日本發現最早(1871)。有明顯的季節性,常於夏末秋初流行。為瞭與冬季流行的一種嗜睡眠性腦炎(甲型腦炎)相區別,故稱乙型腦炎。帶毒傢畜傢禽和野鳥等是傳染源源,其中以豬和馬為最重要的宿主。幾乎所有按蚊屬、庫蚊屬、伊蚊屬的各種蚊子以及庫蠓等均能傳播本病,尤以三帶喙庫蚊最為重要。感染本病病毒的蚊子終身有傳染性。病毒能隨蚊子越冬,還能經卵傳遞,成為次年感染動物和人的來源。本病的季節性特點與媒介昆蟲的活動時期密切相關。病毒可在人血液中復制,然後經血液循環分佈於各臟器,突破血腦屏障,最後到達中樞神經系統。但多數動物感染的病毒僅停留於內臟,不引起神經癥狀,呈現無癥狀感染,以致不易被察覺。動物感染後不論有無癥狀均出現持續3~7天的病毒血癥,成為供媒介昆蟲傳播病毒的來源。

  馬乙型腦炎 病馬發高燒,主要表現神經癥狀,以沉鬱型居多數,常見頭偏向一側,作轉圈運動或無目的地向前直走;有時出現後坐現象,嚴重時後肢麻痹,倒地不起。狂暴型較少見。未成年馬、尤其是當年生駒發病多,但流行多呈明顯的散發性。病馬血液內產生中和抗體、血凝抑制抗體和補體結合抗體,可用血清學試驗檢出;分離的病毒也可用這些試驗予以鑒定。為預防本病發生,應用藥物殺滅蚊、蠓,切斷傳播途徑,並在疫區對4個月齡至1歲的馬、騾用福爾馬林滅活的鼠腦或雞胚疫苗,或弱毒疫苗進行預防接種。

  豬乙型腦炎 在中國有些地區,豬的乙型腦炎血清陽性率很高(是人乙腦的主要傳染來源),但臨診發病率卻較低。發病時病豬有短暫高燒,精神萎頓、嗜睡,個別豬的後肢呈輕度麻痹。患病懷孕母豬可突然流產,胎兒多死胎或木乃伊胎,但下一次分娩時則多數能產出正常仔豬。患病公豬常在高燒後發生睪丸腫脹,比正常的大0.5~1倍左右,陰囊皮膚發亮、發熱,經2~3天後腫脹漸漸消失,一般預後良好。臨診癥狀與豬佈魯氏菌病很相似,須加區別。有疫苗可供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