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綱雙翅目(Diptera)癭蚊科(Cecidomyiidae)。水稻害蟲。中國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貴州和雲南南部;在越南、泰國、緬甸、印度、斯裡蘭卡和印尼也有分佈。除主要為害水稻外,也取食野生稻和遊草等。幼蟲侵蛀水稻生長點。使葉鞘受刺激長成“蔥管”狀。中國原隻在局部山區發生嚴重;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單、雙季稻混栽區和雙、三季稻混栽區,有蔓延擴大為害趨勢。

>

稻癭蚊

  成蟲似蚊,體長3~5毫米,橘紅色(雌)或淡黃紅色(雄),觸角黃色,腹部末端有1對瓣狀片;卵長橢圓形,初時乳白色,後變紫紅。老熟幼蟲體長3.3毫米,紡錘形,乳白色,第2節腹面有一紅褐色的叉狀胸骨片;蛹體長約4毫米,橘紅色,頭部有分叉的額刺1對,前胸背面前緣具刺1對。在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和雲南一年發生6~8代,廣東南部和海南島9~11代,一般在第3代以後發生數量激增,中稻、單季稻、晚稻秧田和本田易嚴重受害。多數以第1齡幼蟲在田邊、溝邊、壩邊遊草上越冬,也可在再生稻或野生稻秧苗上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卵散產在嫩葉片上,少數在葉鞘上。每雌可產卵130~230粒,飛行力弱。幼蟲多在黎明前孵化,初孵幼蟲藉濕潤露水作短距離爬行,從葉鞘上部和葉舌縫隙侵入葉鞘內側,或侵入生長點和腋芽。受害秧苗基部顯著膨大的稱為蔥管,或稱“大肚秧”,是典型癥狀。蛹在蔥管內可上下移動。稻癭蚊生活的適宜溫、濕度約為23~27℃和相對濕度90%以上。不耐高溫幹旱。降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有利發生。種植制度復雜的混栽稻區,因幼蟲在田間易與適於侵蛀的苗期和分蘗期相遇,存活率大,繁殖力強,可促使大發生。水稻抗性品種不適於成蟲產卵,受害較輕,天敵主要是寄生蜂,如黃柄黑蜂、斑腹金小蜂和稻長距旋小蜂等。防治方法:冬春結合積肥鏟除遊草,壓低蟲源;改進栽培技術,施足基肥;培育抗性品種;掌握成蟲羽化和幼蟲孵化高峰期,施用樂果、磷胺和呋喃丹等,根區施藥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