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綱纓翅目(Thysanoptera)。作物害蟲。主要以成蟲和若蟲銼吸葉片或花器汁液為害水稻。常見種類有薊馬科的稻薊馬(Baliothrips biformis) 和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以及管薊馬科的稻管薊馬(Haplothrips aculeatus)。①稻薊馬。成蟲體長1~1.3毫米。體黑褐色,觸角角7節,第2節端部和第3、4節色淡,其餘各節褐色(圖1)。中國各稻區普遍分佈。長江流域和華南稻區發生較多;也見於日本、印度、斯裡蘭卡和東南亞。寄主植物有稻、小麥、玉米、遊草、稗、看麥娘等,主要在秧苗期和分蘗期取食稻葉,為害嚴重時稻葉卷縮枯黃,甚至稻苗枯死。在江蘇一年發生10~13代,福建中部約15代,廣東15代以上。以成蟲在雜草心葉內過冬,但廣東可終年繁殖。成蟲白天隱藏,晨昏或陰天在葉面活動。有趨嫩綠禾苗產卵習性。卵散產在稻葉表皮組織內。每雌平均產卵50粒左右,有孤雌生殖。初孵若蟲先在心葉、葉腋處取食,隨後分散。被害葉出現白色小斑,後葉尖漸縱卷而枯萎。若蟲常群集秧苗為害。水稻品種混栽、提早栽插,可為稻薊馬提供食料條件,施肥過多,也加重為害。②稻管薊馬。成蟲體長約2毫米,體黑褐色有光澤,觸角8節(圖2)。腹末端呈管狀。在中國分佈於全國各地;寄主植物有水稻、麥、玉米、高粱、粟、蠶豆和禾本科雜草等。主要在水稻抽穗揚花期為害花,影響谷粒飽滿。在華南無明顯越冬現象,在華東以成蟲在稻樁、樹皮、雜草叢中越冬。成蟲活潑,白天隱藏,黃昏和陰雨天外出。水稻穗部蟲口一般多於葉部,早稻受害重於晚稻。③花薊馬。成蟲體長1.3~1.5毫米,體土黃色。觸角8節。分佈於全國各地。寄主植物有水稻、棉、花生、豆類、瓜類等。在水稻破口時侵入穗苞,揚花時侵入谷粒為害,引起花殼和癟谷。以成蟲越冬,早春在雜草上繁殖。

  稻薊馬的天敵主要有花蝽、微蛛、稻紅瓢蟲等。防治措施包括清除雜草以減少蟲源;加強肥水管理以促使稻苗健壯,以及施用易衛殺、殺蟲雙或亞胺硫磷等農藥和保護天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