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人民共和國中央省的高瓦-道佈、克魯倫河口的特列勒金方臺、佈和河畔的佈和方臺、巴彥德勒格爾縣西拜達裏格河畔等地,發現有匈奴城址。在中央省的諾彥烏拉、特佈希烏拉及呼尼河畔、烏蘭巴托、達爾汗和烏蘭固木市附近,發現有大量匈奴墓葬。年代約為西元前2世紀至西元1世紀。

  匈奴古城均呈方形,四面圍以土牆。南北或四面設柵門。面積最大的為 360米×367米,最小的為180米×180米。高瓦-道佈城址中央有一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長566米,寬45米,周圍分佈著若幹小型建築基址。西拜達裡格河畔的古城中央有高臺和石砌墻基,城內有一個直徑約40米的橢圓形大坑,有人推測系供貯存淡水之用。這些城址表明,匈奴人在一定程度上過著定居生活,農業起輔助作用。

  匈奴墓葬包括普通墓葬和大型貴族墓葬。普通墓葬分為石槨墓和木槨墓兩種,地表均有方形、圓形或半圓形墳丘。死者仰身直肢,頭向北。墓內殉以馬、牛、羊、駱駝。隨葬陶器、兵器、馬具及各種裝飾品。大型貴族墓葬見於諾彥烏拉墓地、呼尼河畔及色勒巴河畔。地表均有方形墳丘,墓穴南面有墓道,墓室由雙重木槨構成,死者以木棺為葬具。所有大墓均被盜。出土遺物有絲織品、氈毯、漆器、金銀器、銅器、玉器及陶器。

  在匈奴城址和墓葬內普遍發現帶有“新神靈廣成壽萬年”等漢字的織錦、“建平五年”等銘文的漆耳杯及銅鏡、“五銖”錢、板瓦、筒瓦、卷雲紋瓦當和陶器等漢代遺物,表明漢文化對匈奴文化有深刻影響。匈奴墓葬在中國長城以北地區也有發現(見桃紅巴拉墓地)。其城址和墓葬在蘇聯外貝加爾和圖瓦地區亦有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