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宗鹹淳八年(1272)石刻。上載宋寶祐六年(1258)以來,靜江府(今桂林市)為防禦蒙古軍隊入侵,前後 4次所修城防工事的平面圖。現存廣西桂林市鸚鵡山崖壁上。是研究中國古代城防史和桂林市發展史的重要史料。

  圖面高2.82米,寬2.93米,無圖題。據咸淳八年章時發撰《靜江府修築城池記》石刻,知其刻於是年。圖上方有高0.3米的橫欄,刻修城經過及工料費用,共楷書113行。欄下即單線陰刻的城圖。據圖示,傳為唐李靖始築的子城城,平面為矩形,東、南、西三面各開一門,幹道呈丁字形。府治在橫街之北,正門譙樓為有兩個門洞的“雙門”。宋至和二年(1055)餘靖所築外城平面亦是矩形,東城墻為子城的東墻向南北延伸而成,其餘三面城墻包在子城之外。外城東西各二門,南北各一門。1253年蒙古軍隊占雲南,廣西成為南宋的西南前線,開始大力修築城防。參閱圖上方文字,知1258年李曾伯在城北疊彩山一線築新城,開城壕,包獨秀峰於城內;其後朱禩孫在西城外加築重城和城壕,趙與霦修築沿江泊岸石墻;咸淳五年至八年胡穎在新築的北城外藉寶積山、寶華山、粟傢山等制高點再築新城,城內建營駐軍。經數次興建,在靜江府建成瞭北倚諸山,東臨漓江,由城壕、羊馬墻、月城、重城組成的縱深防禦設施。圖中的城墻都畫作塊石墻基,磚包墻身,有垛口和女墻。城身有突出的馬面,上建敵樓,標名“硬樓”;隔一定距離或在轉角處建弧形的敵樓,標名“團樓”。城門都做磚石券洞,上建門樓。甕城為方形,正面建敵樓,標名“萬人敵”,即明以後箭樓的前身;不設甕城的各門,在門外建有影壁狀的護門墻。沿城壕建開有射箭孔的羊馬墻。門外壕上建兩段橋,中建小堡,前後設吊橋,標名“拖板橋”,橋前岸邊建半圓形的橋頭堡,即“月城”。

  宋代城防設施有較大發展,在《武經總要》、《守城機要》和其他史料中均有記載,此圖可與諸書互證,以瞭解各種設施的形狀和用法。其中城門用券洞和甕城用箭樓以此圖所示為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