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晚期至東漢末以石刻畫像為裝飾的石結構或磚石混合結構的墓葬。墓主多為強宗豪右和高官顯貴。墓中的畫像石原來大多施加彩繪,漢代即被稱為“畫”。漢畫像石墓的發掘和研究,是漢代考古和美術考古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漢畫像石的研究,是從圖像的著錄開始的。隨著金石學的興起,南宋時洪適在《隸續》中首開摹錄漢墓畫像的先例。清代乾嘉以後,摹錄之風更盛。但金石學傢偏重的隻是那些有文字題榜的畫像資料。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人E.É.沙畹、日本人大村西崖和關野貞等先後著錄瞭山東東等地大量漢畫像石的照片和拓本,其中不少出自墓葬。30年代,中國關百益、孫文青刊佈瞭南陽畫像石墓的百餘幅圖像。50年代初,傅惜華發表瞭《漢代畫像全集》初編、二編,收錄瞭山東地區大量漢墓畫像石的拓本。30~40年代,經過調查和發掘的漢畫像石墓隻有南陽草店墓和山東滕縣曹王墓。漢畫像石墓的大量的考古工作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開始的。1954年發掘瞭山東沂南畫像石墓,到80年代初,在山東、蘇北、皖北地區已發掘瞭近50座墓;在南陽、鄂北地區發掘瞭20餘座墓;在陜北地區新發現瞭一大批漢畫像石墓;在四川的重慶、合川、成都等地,也有一些重要發現。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清理、發掘的漢畫像石墓近百座。從70年代起,對漢畫像石墓的分區分期研究已逐步開始。漢墓中大量的石刻畫像,生動地記錄瞭當時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是瞭解當時政治、經濟、思想和藝術的寶貴資料。

  分佈區域 有4個中心分佈區:①河南南陽、鄂北區;②山東、蘇北、皖北區;③四川地區;④陜北、晉西北區。此外,在河南密縣、永城,北京豐臺,浙江杭州,陜西邠縣,也有零星發現。前3個區域都是當時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陜北、晉西北區漢代屬上郡,東漢順帝以前是北方邊防重地,其中心綏德又位於通往西方的貿易通道上。在這些地區,都廣泛分佈著可供開采構築墓室石材的山丘。因此,當漢代豪富日益重視厚葬時,這些地區便發展起瞭耗資巨大的畫像石墓。

  區域類型特點與分期 南陽、鄂北區的畫像石墓,大致可分3期。①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主要為平頂石結構墓,王莽時期開始有磚石混合結構墓。墓型有大、小兩種。大型墓如南陽楊官寺墓,墓室由前、後室和回廊組成,長7米左右;較復雜的新莽天鳳五年(公元18)馮孺人墓還設有左右耳室。小型墓一般由前、後室和並列在後室兩邊的兩個側室組成,長、寬一般均在5米左右。西漢晚期墓畫像僅刻於墓門,內容主要是門闕、樓閣和門吏,也有少量歷史故事,技法以陰線刻和凹面刻為主。從王莽時期開始,畫像擴展到室內,車騎出行、墓主生活和歷史故事成為主要內容,神話故事大量出現,淺浮雕成為主要技法。②東漢早、中期,主要流行石門磚室墓,新出現瞭前、中、後三重主室的多室墓,小型墓一般長5~7米,大型墓長達15米左右。畫像數量減少,內容簡化,除少量樂舞、仙人圖像外,幾乎全部是門扉上的鋪首銜環,門柱上的門吏和門額上的仙禽神獸。從東漢中期起,仙禽神獸內容的畫像加飾瞭流暢的雲氣紋。淺浮雕成為唯一技法。③東漢晚期,石結構墓重新出現,並采用瞭抹角疊澀頂;石門磚室墓的前室頂部添加瞭應龍形石梁。畫像內容新增加瞭與神話故事結合的天象圖。技法以淺浮雕為主,僅在石梁頭部用透雕法。第一期畫像雕制較粗,顯得樸拙呆板。第二、三期畫像雕刻精美,具有雄渾豪放的獨特風格。

  山東、蘇北、皖北區的畫像石墓,可分為兩期:①東漢早、中期,多覆鬥式或疊澀頂前室、平頂後室的石結構雙室墓,規模較大的後室兩邊並列有左右側室,一般長5米左右。畫像多刻於墓門和前室,內容以車騎出行、樂舞、宴飲和神話故事類為主。技法主要為淺浮雕和減地平面線刻。畫像構圖簡單,形象呆板。從畫像風格看,與蘇北、魯西南地區發現的西漢晚期至東漢初的小型石槨墓的石刻畫像有一定淵源關系。這種石槨長僅 2米左右,由石板扣合而成,畫象刻於槨側板和前後當板,內容多為陰線刻的樓、闕建築和簡單圖案,草率而粗陋。②東漢晚期,形制趨於多樣化,有帶回廊的前、後室石結構墓,有石結構或磚石混合結構的前、中、後三重主室的多室墓,也有磚石混合結構的穹窿頂雙室墓;墓頂普遍加高,有券頂、穹窿頂、覆鬥式頂、疊澀頂、抹角頂等。畫像面積擴大,特別是在石結構墓中,往往滿佈墓室多處,如沂南畫像石墓和安丘畫像石墓,畫像總面積達四、五百平方米。畫像內容也很齊全。各種雕刻技法熟練運用,減地平面線刻作品凝重醒目,淺浮雕作品華麗優美,陰線刻作品細膩傳神,高浮雕和透雕作品奇偉瑰麗。

山東福山東留公村漢墓中的畫像石

  陜北、晉西北區的畫像石墓,全部是磚石混合結構的前、後室墓,較大的墓前室附有1個或2個耳室,一般長6米左右。畫像多刻於墓門,少數嵌於室壁和墓頂。內容以農耕、射獵、車騎和神話故事為主,也有少量歷史故事和天象等;作為裝飾圖案的蔓草狀流雲紋極為發達。技法主要用減地平面陰刻,細部往往用朱線或墨線勾繪,畫像洗練明快,拓片效果宛如剪影。據墓內紀年刻銘和畫像風格,其時代均為東漢中期,唯晉西北離石的左表墓可晚到東漢桓帝初年。

  四川地區的畫像石墓,都是有前、中、後3室的大型墓,墓室一般長12米左右,重慶附近的合川、江北等地的畫像石墓全部為石結構,畫像主要分佈在門額和門柱上,少數刻於中室內的小龕中,內容有四神、雙龍銜璧、仙人以及“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等歷史故事,有關墓主經歷和生活的題材基本不見。成都附近的全部是磚石混合結構,往往畫像石和畫像磚並用。畫像石主要分佈在墓門、中室和後室,前室多嵌裝畫像磚。畫像的內容主要為農田耕作、射獵、釀酒、墓主車騎出行、宴飲百樂和門吏、四神等。雕刻技法主要為淺浮雕,畫像風格與南陽、鄂北區畫像石接近,但更為細膩精美。從畫像風格和隨葬品特征看,其時代均屬東漢晚期。另外,在成都平原和嘉陵江流域的東漢中、晚期崖墓中和同時期漢墓所出的一些石棺上,也刻有風格相同的畫像。

成都曾傢包東漢畫像石墓墓門外石刻畫像

  在4個中心區中,南陽、鄂北區和山東、蘇北、皖北區的畫像石墓產生最早,畫像石藝術水平最高,對周圍地區的影響也最大。從西漢末到東漢初,南陽、鄂北區對外影響非常突出,東漢中期以後,則主要是山東、蘇北、皖北區的影響。陜北、晉西北區由於材料較少,對其發展和影響尚難作出明確判斷。四川區的畫像石墓則明顯受到南陽、鄂北區的影響。各地所發現的畫像石墓,大多早年被盜,所出土的隨葬品與當地同時期墓葬相近。

  畫像的題材內容 可概括為8類:①生產活動類,主要是表現墓主莊園和手工業作坊內生產勞動場面的耕作、放牧、射獵、紡織等。②墓主仕宦經歷和身份類,主要有車騎出行、屬吏、謁見、墓府等。③墓主生活類,有燕居、庖廚、宴飲、樂舞百戲、六博等。④歷史故事類,主要是宣揚忠教節義,強調人身依附關系的忠臣孝子、節婦烈女和古代聖賢故事。⑤神話故事類,主要有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四神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禽異獸等。⑥祥瑞類,多是從天人感應論引伸出來表示吉祥的事物,如蓂莢、神鼎等。⑦天象類,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宿和雲氣。⑧圖案花紋類,一部分為邊飾花紋,主要有菱紋、穿環紋、垂幛紋、三角紋、流雲紋、龍雲紋等。另一部分作為建築裝飾而出現,如藻井中的芙蕖,門扉上的鋪首銜環等。一般是前4類刻於墓室四壁,第5、6、7類刻於墓門、墓頂,第8類中的邊飾花紋部分作為其他類的裝飾而散見各處。

  畫像雕刻技法 主要有6種。①陰線刻,圖像全部用陰刻線條來表現,如山東福山東留公村墓的車騎出行畫像。②凹面刻,把物像輪廓內剔成凹入的平面,再以陰線刻劃細部,如南陽楊官寺墓門扉畫像。③減地平面陰刻,在平滑的石面上,將物像輪廓外減地,使物像呈平面凸起,細部再用陰線刻出或用朱線墨線勾繪,如陜北王得元墓畫像。④淺浮雕,將物像輪廓外減地,使物像略呈弧狀凸起,如山東安丘漢墓畫像。⑤高浮雕,減地後物像弧面浮起較高,細部起伏明顯,有較強的立體感,如山東安丘墓門額的臥鹿像。⑥透雕,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鏤空,使之類似立體的圓雕,如安丘墓中柱的人物像。每種技法因時間、地域之別,又存在著一定差異。不同的技法是決定畫像石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

  

參考書目

 曾昭燏、蔣寶庚、黎忠義:《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閻麗川:《中國美術史略》(修訂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