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寺的細砂巖石雕佛教造像,包括南朝宋、梁和北周、隋、唐等歷代紀年作品。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萬佛寺遺址。自清光緒八年(1882)以來陸續出土,總數達200餘軀,已大部破損。現主要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館,是研究中國南朝及四川地區佛教雕刻的重要實物資料。

  萬佛寺相傳創建於東漢延熹年間,梁時稱安浦寺,梁武帝子、鄱陽王蕭恢乃曾於該寺造釋迦像一軀。唐稱淨眾寺,宋稱淨因寺,明稱淨因寺、竹林寺、萬佛寺、萬福寺等。明末寺毀未再重建。據北北宋初黃休復著《益州名畫錄》,知該寺曾遭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廢佛之厄,宣宗時再造。出土石像大都少頭斷臂或無身,有紀年者除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尊勝幢1件外,均在會昌五年以前,說明石像毀於這一事件,並在此後予以瘞埋。

  造像題材 可判定題材的實例不多,根據現有資料,其題材變化可大致分為宋──梁和北周──唐兩個階段。宋元嘉二年 (427)凈土變造像,為南朝紀年的最早一例,但早已流往國外。有梁武帝紀年的石造像共 5件,占紀年造像的首位。其中普通四年 (522)佛弟子康勝釋迦文石像一軀的發願題記中,有“願現在眷屬常安穩舍身受形,常見佛聞法,及七世父母合一切有形之類,晉同此願,早得成佛,廣度一切”之句。梁陳二代,舍身歸佛思想盛行,史載梁武帝曾4次舍身入寺。該像從一個側面反映瞭舍身思想深入民間的程度。中大通元年 (529)鄱陽王世子造石像和中大通五年上官□光造石像、大同三年(537)侯朗造佛像一軀,都是釋迦像。中大同三年(548)造像題記為“敬造官(觀)世菩薩一(軀)□□遊神凈土□兜率供養佛現”,則將觀世音菩薩與兜率凈土信仰相結合,頗為罕見。供養主像題材單純,缺乏北方流行的釋迦·多寶、維摩·文殊與交腳彌勒菩薩等。但齊梁造像組合卻較復雜。普通四年造像組合,是一立佛、四弟子、四菩薩、二天王;中大同三年立觀世音菩薩的脅侍組合,也有四弟子、四菩薩、二力士。這種現象,在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少見。北周以後,萬佛寺出土石造像多為觀音菩薩,如北周天和二年 (576)、唐開元二十五年 (737)菩薩像等。這種單體觀音菩薩像正反映瞭部分下層群眾的信仰要求。

  造像風格 齊梁石造像,面形方正,瀟灑秀麗,裝飾繁細,通肩衣多褶襞,無袒右肩衣,具有地方特色。普通四年釋迦立像,頭光及身光處各有一、二周蓮花紋,外翔飛天。龕側菩薩著靴、登履,頷下有須。龕下刻六伎樂。龕背面線刻出侍從簇擁的帝後、臥於床帳及手執拂塵的人物等供養群像,人物皆穿南朝流行的褒衣博帶式冕服。這種服式,首見於四川博物館藏茂縣出土的南齊永明元年(483)“無量壽當來彌勒成佛二世尊像”,早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 (486)服制改革而出現。大同三年釋迦立像,則反映瞭北朝造像影響的增大,佛衣在胸前結帶,下襟披覆整個佛座上,與北魏晚期龍門石窟的造像很接近。此時的菩薩像,也采用瞭天衣自兩肩垂下交叉於腹部,再反懸肘上的做法。北周以後的造像,則糅合瞭北方渾厚、質樸的作風和當地的傳統,形成一種面目圓潤,造型豐腴挺秀的新風格。四川博物館藏一件唐代力士像,袒露上身,胸佩頸圈,下著裙,肌肉怒張、有力。另一館藏倚坐觀音菩薩像,發辮四束披肩,頭載三珠冠,瓔珞粗大繁麗,坐於束腰高方座上,座下設蓮花足踏,整體作風與廣元皇澤寺大佛窟唐代造像相近,顯示瞭南北造像風格的交流與融合。

釋迦立像龕(梁代)

石觀音立像龕(梁代)

無量壽佛石像(南齊)

  

參考書目

 劉志遠、劉廷壁:《成都萬佛寺石刻藝術》,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