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學和物理方法殺滅生活用水、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中的病原體(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蟲卵),以防止疾病傳染,維護人群健康。

  水處理過程中的氯化消毒是最通用的最重要的消毒步驟,但是在此以前的其他處理步驟也能有效地去除病原體。例如,廢水的二級處理出水用混凝沉澱法能去除病菌和病毒99.845%,而混凝沉澱-過濾法的去除率達99.985%。石灰混凝沉澱已被證明在高pH值條件下能有效地去除病毒並使其失去活性。氯化消毒能保證更徹底地殺滅病病原體,水中的餘氯還具有持續消毒作用。

  有實用價值的消毒方法如下:物理消毒法,如加熱法,γ輻射、紫外線照射法等;化學消毒法,如投加重金屬離子(如銀和銅),投加堿或酸,投加表面活性化學劑,投加氧化劑(氯及其化合物、溴、碘、臭氧)等。在這些方法中,以氧化劑消毒應用最廣,其中以氯及其化合物消毒尤為通用,其次是臭氧消毒。紫外線照射法和投加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方法用於小規模水廠和特殊設施(如遊泳池)用水的消毒。

  消毒劑是通過與病原體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所必需的酶作用,使酶失去活性而導致細胞死亡的。因為酶是在細胞原生質內產生的,所以對病菌的化學消毒在理論上是分兩步進行的:穿透細胞壁;與細胞中的酶反應。

  給水和廢水的化學消毒效果主要取決於如下三個因素:病原體的性質及其在水中的濃度、分佈和狀態;消毒劑及其在水中的反應產物的性質、分佈和濃度;水的性質和狀況。

  氯化消毒 可用氯和次氯酸鹽。氯加入水中,會發生如下的水解和電離反應而形成次氯酸(HOCl)和次氯酸根(OCl-):

Cl2+H2O⇌HOCl+H++Cl-

HOCl⇌H++OCl-

  HOCl是中性分子,可以擴散到帶負電的細菌表面,並穿透細胞壁進入細菌內部起氧化作用,破壞細菌的酶系統使細菌死亡。OCl-也具有殺菌能力,但帶負電,難以接近帶負電的細菌。HOCl和OCl-的殺菌效果在試驗的條件下大致為80:1。HOCl和OCl-在不同pH值下的分配率如圖1。控制水的pH值,以保持水中HOCl較高的百分率,能獲得較好的消毒效果。

水消毒處理方法一覽表

  上面所說的是在沒有氨氮的水中的氯消毒狀況。實際上待消毒的水大多含有氨氮,向這種水中投氯後,水中氯和氮化合物的最重要的反應,是次氯酸與氨的反應。這是一個分段反應過程:

Cl2+H2O⇌HOCl+HCl

NH3+HOCl*Cl+H2O

NH2Cl+HOCl*+H2O

NHCl2+HOCl*+H2O在pH值大於9時,幾乎隻生成一氯胺;在pH值約為7.5時,一氯胺和二氯胺數量幾乎相同:在pH值小於6.5時,二氯胺占優勢;三氯胺隻有在pH值低於4.5時才存在。在水中有氯胺存在時,HOCl仍起著消毒作用,到水中的HOCl消耗完瞭後,反應才向左進行,繼續生成HOCl。因此,水中有氮化合物時,會使消毒過程變慢。

  氯同氨的克分子比大於1時,發生氨的氧化和氯的還原;兩者的克分子比為2:1左右時,能發生基本上完全的氧化還原反應,並且經過一定的時間,導致氨和起氧化作用的氯完全從溶液中消失,此點稱為折點。然後隨著投氯量增加,水中的剩餘有效氯才逐漸增加(圖2)。

在折點前氯化的剩餘氯是化合態的有效餘氯,而在折點後氯化的剩餘氯則是遊離態的有效餘氯,這時消毒效果最好。

  在折點以後繼續投氯,稱為折點氯化。由圖可知,這種方法的氯耗量明顯增大,但對污染較嚴重的水的去污消毒效果十分顯著,除殺滅細菌外,還可以降低水的色度,去除惡臭,去除錳、鐵,去除酚及其他有機污染物,並可控制藻類繁殖。采用折點加氯消毒後往往要有脫氯措施。脫氯可采用化學藥劑法(投加二氧化硫,亞硫酸鈉)和活性炭吸附法等。

  二氧化氯雖然不屬於有效氯化合物(凡是水解形成次氯酸者)傢族,但是氧化能力約為有效氯的2.5倍,能在較寬的pH值范圍內,包括在高pH值環境中比有效氯更迅速地殺滅細菌和孢子。此外,它還能有效地去除色、臭、味、錳、鐵、酚及氯酚化合物和藻類。二氧化氯與有效氯不同,在水溶液中不會與氨反應,也不會與有機物反應生成三鹵代甲烷(THM)類化合物(其中有些被懷疑為致癌物質)。因此,用二氧化氯代替有效氯進行消毒,近年來受到普遍的重視。

  臭氧消毒 臭氧不穩定,不能貯存,故隻能現場制造和應用。臭氧消毒的獨特優點在於它能高速和高效地殺滅病菌和病毒,消除囊孢。此外,它能氧化許多種有機化合物,而且臭氧分解後的唯一產物是氧。消毒作用在很寬的溫度和pH值范圍內有效。缺點是電耗大、費用大、沒有持續的剩餘消毒作用。

  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低濁度(≤1度)和低有機物的水消毒,臭氧化5分鐘後的臭氧剩餘量為0.1毫克/升即可滿足要求。達到這一剩餘量的臭氧投量,取決於預處理的程度。在給水處理中,其投量范圍一般為1.5~3毫克/升;而在廢水的高級處理中,為使每100毫升水中的大腸桿菌含量降至2.2個以下,每升水需要的臭氧投量約為15毫克。

  紫外線消毒 紫外線是由低壓汞蒸汽燈產生的,其波長為2000~3000埃,而波長為2537埃左右的紫外線殺菌作用最大。由紫外線消毒的水必須以盡可能薄的水層,圍繞紫外線燈流動,水必須完全清徹。波長2537埃的紫外線的衰減系數,對過濾水為0.03每厘米,而未過濾水為0.2每厘米。

  一支25瓦的紫外燈每小時大約可消毒2000升水,消毒過程中水層厚度為15~20厘米。紫外線照射分別達到3000、1500和750毫瓦·秒/厘米2時,大腸桿菌的死亡率分別為99.99%、99.00%和90.00%。

  

參考書目

 Degremont,Memento Technique d'L'eau,Chapitre15,"Oxydation Desinfection",Techniques & Documentation,Paris,1978.

 G.L.Culp, G. M. Wesner & R. L. Culp, AdvancedWastewater Treatment,Chapter6,“Disinfection”,VNR,New York,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