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腦的正常活動規律受到幹擾而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發生歪曲的異常的心理現象。

  研究概況 有關思維障礙的研究,大多是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思維進行的,因為他們的思維障礙表現得最突出、最典型。首先系統研究思維障礙的是瑞士精神病學傢E.佈洛伊勒。他不僅通過臨床觀察,而且採用思維聯想實驗的方法。他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思維的最大特點是思維鬆散和思維破裂,提出關於內向性思維的學說,認為這種思維活動的的特點是:主觀自生、孤立存在,不以外界客觀事物為轉移,也不遵循常人的邏輯規律,而隻受追求快感、避免痛苦的意向和情感所支配。與內向性思維相對的是現實性思維,這是一種主體與客觀外界相聯系的邏輯思維,它在正常人的思維過程中占優勢;如果一個人的內向性思維占優勢而現實性思維受到削弱,就會出現思維障礙。

  蘇聯心理學傢Л.С.維戈茨基認為,精神分裂癥病態思維的主要表現是概念障礙,即精神分裂癥患者把詞義改變或歪曲瞭。德國一些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思維是思維功能向古老形式(原始性思維)的回歸。E.克雷奇默等人則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思維是向兒童思維倒退的結果。美國精神病學傢N.卡梅倫提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思維障礙是由於思維包含內容過多的緣故,即患者對外界事物的概念不能保持在應有的界限上,而把許多不應歸屬於這一類概念的事物也包括在內,從而把概念的內涵或外延無限地擴大,致使思維活動沒有條理且不連續。有人認為,思維包含過多與患者在信息輸入、加工等過程發生障礙有關,即患者不能通過信息的過濾把無關信息加以排除,使其信息加工過程發生混亂。

  主要表現 思維在內容方面的障礙(見妄想)、以及在形式方面的障礙,後者更可細分為抽象概括過程障礙、邏輯進程或邏輯結構障礙和聯想過程障礙等。

  抽象概括過程障礙 人的思維活動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從形成和掌握概念開始的。概念的形成和掌握必須通過抽象和概括過程才能實現。抽象概括過程障礙表現為兩方面:①抽象概括水平下降。患者對現實事物和現象的判斷隻是以直接表象為依據,在抽象概括時依據的隻是事物局部的和表面的特征,而不是它們的內在的本質的特點。患者實際上不能形成和掌握正確的概念。這種形式的思維障礙主要在智力缺陷的患者身上表現出來。②抽象概括過程的歪曲。患者在思維過程中,往往不顧客觀事實,以特別誇張的形式“超越瞭”具體對象和具體的聯系,脫離瞭具體的情景,他所能夠抽象概括的隻是事物和現象之間偶然或次要的聯系,拋棄瞭本質的東西。這樣形成和掌握的概念實際上是被歪曲瞭的。例如,有人在接受測驗時,把飛機、輪船、火車和羹匙列在一類,並說分類的理由是“飛機向天空運行,輪船向海洋運行,火車向陸地運行,羹匙向我的嘴裡運行”。這種形式的思維障礙多見於精神分裂癥患者。

  思維邏輯進程或邏輯結構障礙 正常思維活動總是要遵循一定的思維習慣和規則,依據一定的邏輯結構和進程,進行思想的溝通和言語的交往。思維障礙患者往往違反正常的思維習慣和邏輯規律,缺乏應有的邏輯依據,結果在思維進程和思維結構上表現出嚴重的異常,甚至失去瞭與正常人交往的條件。此類患者在推理時或采取偷換前提,倒因為果、倒果為因;或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設置前提;或在沒有前提的條件下得出荒謬的結論。有的患者把不同的概念融合、濃縮和拼湊,自創符號(文字、圖形或言語)以表示一種離奇的觀念,從而出現被稱為“語詞新作”的癥狀。更為嚴重的癥狀是破裂性思維,表現在基本思維結構中,概念與概念,判斷與判斷之間的聯系都有嚴重的紊亂,這是正常人無法理解的。這種形式的思維障礙多見於精神分裂癥患者。

  思維聯想過程障礙 正常人的聯想過程要有一定的速度並遵循邏輯規律。有思維障礙的患者在進行聯想活動時,聯想過程的速度出現瞭異常,即異常迅速或遲緩;還會出現違反常人邏輯的、雜亂無章的無法使人理解的聯想。“意念飄忽”或“思維奔逸”是聯想過程異常加速的表現,以致會出現與“意聯”、“音聯”和“隨境轉移”等現象。聯想過程異常緩慢的表現有“思維遲緩”,即思維活動難以“發動”,腦中浮現的意念很少;還有“思維貧乏”,即頭腦空泛,思維活動缺乏啟動的動力。此外,聯想過程的障礙還可表現為聯想錯亂,輕者如思維松散,患者言語表達聯想的范圍過於散漫,思維內容之間缺乏邏輯聯系,使人不知所雲,無法把握其敘述的主題;嚴重者如思維破裂和思維不聯貫,患者在書寫或言語表達時,前後聯想斷裂,不僅在句子與句子之間缺乏任何邏輯聯系,甚至在詞與詞之間也無任何聯系,往往是一些詞句的堆積,支離破碎,雜亂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