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心理學傢、哲學傢。1889年6月6日生於奧德薩,1960年1月11日卒於莫斯科。1913年獲馬堡大學博士學位。1915年在奧德薩任心理學和邏輯學教師。1919年任新俄羅斯大學哲學和心理學副教授。1921年任人民教育研究所心理學教研室主任。1930年任列寧格勒赫爾岑師範學院心理學教研室主任。1940年任莫斯科大學心理教研室主任、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教育研究所所長。1943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45年被選為教育科學院院士。1945~19949年任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1945~1960年任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心理學部主任,是《心理學問題》雜志編委。

  魯賓斯坦是蘇聯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人之一,他始終認為,關於心理學中的哲學理論問題的研究對於心理學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心理學領域中,他試圖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他在1934年發表的論文《卡爾·馬克思著作中的心理學問題》中,最先把馬克思主義關於活動的概念引入心理學而提出活動和意識的統一原則。這個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人的活動和他的意識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的;意識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反過來又實現著對活動的調節作用;活動和意識是對立面的統一,是相互制約的;在活動中意識和作為活動對象的外部世界中的客體是相互轉化的,客體能轉化為意識中的主觀映象,意識能在活動的產物中物質化而顯示它的客觀性。他根據這個原則批判瞭當時在心理學中有重大影響的內省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這兩個相互對立的心理學派的概念。因為,內省心理學是把意識與活動割裂開而把意識封閉在自身中來研究的;行為主義則是把活動(行為)與意識割裂開而把活動當作沒有內容的反應的總和來研究的。他在活動和意識的統一原則的思想指導下寫成《普通心理學原理》(1940,1946)這一在蘇聯心理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著作而獲得斯大林獎,並且在他對記憶、知覺、思維、言語展開的一系列實驗研究中進一步地論證和豐富瞭這一原則,使它成為蘇聯心理學哲學理論的主導原則。

  關於心理學中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在他晚年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在《存在和意識》(1957)一書中提出瞭辯證唯物主義的決定論原則,即外部原因通過內部條件而起作用的原則作為自己的哲學理論核心,揭示瞭心理過程、心理活動中外部的東西和內部的東西的辯證法,指明心理的東西在物質世界現象的普遍相互聯系中的位置。他的主要著作還有:《關於思維和它的研究道路》(1959)、《心理學的原則和發展道路》(1959)、《普通心理問題》(1973),這些著作都有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