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之間相互傳播的有關某種社會現實問題的不確切消息。雖然這些消息缺少準確的依據,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還是通過各種管道廣為傳播。傳播的方式一般是口頭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在這些方面它與謠言有共同之處,但謠言有故意捏造、惡意攻擊、有意蠱惑人心的性質,而流言一般不是故意去傷害某人。某些流言具有消極的作用,甚至引起社會混亂,但它在動機和目的上與謠言是有區別的。故意散佈的“流言蜚語”則已屬謠言的範疇。

  美國社會心理學傢G.奧爾波波特對流言進行過研究,認為流言在傳播過程中會發生很大變化,往往是“以訛傳訛”,越傳越走樣。這種傳播過程有3個特點:①一般化:傳播時會遺漏許多具體細節,流失很多信息,使內容變得越來越簡略而扼要。②強調化:某些內容引起聽者的註意,留下較深刻印象,因而變得更加突出。③同化:流言接受者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知識、習慣、態度、興趣、需要、情緒等主觀因素來理解流言的內容,凡是符合他的這些主觀狀況的,他就會接受下來,同時對各種內容按照他自己認為合乎邏輯的系統加以歸納整理,進一步加工,甚至添加枝節,然後再傳播。所以最初產生的流言到最後可能變得面目全非。

  流言的傳播並不是平均地傳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而通常是有選擇地傳給那些與其內容有關系的人,流言傳播的速度一般是開始緩慢,然後不斷加快,當接近人人皆知的飽合狀態時,又緩慢下來直到停止。流言是逐漸消失的,往往要經歷一個消失-重現-再消失的反復過程。

  流言的發生和傳播有3個條件:①在客觀情況含糊不清、缺乏可靠信息特別是正常信息、溝通渠道不通暢的情況下,流言最容易產生和傳播;②人們心理上的不安和憂慮會促使流言產生和傳播;③當社會處於危機狀態,如發生戰爭或遭受地震、災荒時,人們容易產生恐怖感和緊張感,流言也就容易產生和傳播。

  根據流言產生和傳播的動機,可以把它分為4種:①反映社會公眾對於某人某事的一種強烈的共同願望的流言;②由於對某事物的好奇而產生的流言;③因不安、恐懼而產生的流言;④為發泄對某人某事的妒忌、憎恨以至敵視情緒而產生的流言。

  流言是不確切的,往往產生消極後果。但有些流言所傳播的消息不一定完全虛假,可能反映某些情況,由此填補瞭正常信息渠道所未提供的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心理上的需要。正式的信息渠道暢通,人們對所關心的問題有充足的確切信息時,流言一般可被制止和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