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時期魏國的哲學傢、思想傢。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邯鄲)人。約生於漢靈帝建寧(168~172)年間,卒於魏正始(240~249)年間。官至尚書郎、散騎侍郎,賜爵關內侯。他所生活的魏晉時期,圍繞統治階級如何選拔人才、士庶階級如何爭取晉爵的現實問題,曾對才性關係問題展開“百傢爭鳴”。劉劭從“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較全面地探討瞭人的才能和性格。他按照才能特徵,把人才分為清節(德)、法傢、術傢、國體(德、法、術三材皆皆備),器能(三材皆微)、藏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辯、雄傑等12種類型。認為“學,所以成材”;並肯定“人才不同,成有早晚”。他又根據性格特征,把人性也分為12種類型(見表)。他認為才與性既可分離,又可結合,從而組成兼德(道德得到高度發展)、偏材(某一才能得到高度發展)、兼材(德才兼備)3種基本的人才類型。

劉劭的人性分類

  劉劭特別考察瞭才性鑒定問題,認為才性可以通過九種外部表現(九征)而予以鑒定,如通過“色”,可以觀察到“慘懌之情”;通過“容”,可以觀察到“態度之動”;通過“言”,可以觀察到“緩急之狀”等。但又指出,在鑒定過程中常會產生“難知之難”和“知之而無由得效之難”,並對這兩大困難的種種原因作瞭較為詳盡的分析。他的最大貢獻是提出瞭“八觀”和“五視”等一套才性鑒定的方法;這相當於後世的觀察法。“八觀”是:“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三曰觀其志質,以知其名;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塞;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五視”是:“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這些方法頗富有辯證精神。如認為人的才性的各個方面常會互相損益,彼此間雜,因此要瞭解一個人的才性,不能隻看他的表面行為,而要深入到其行為的實質中去;認為一個人在才性方面的某些長處,往往是以其相對應的某種短處為表征的,所以觀察其短處,可以瞭解到其長處;認為要鑒別一個人的才性,必須觀察他在變化條件下的行為,也要觀察他在穩定條件下的表現,這才有可能全面地瞭解一個人。

  劉劭著述留傳下來的僅有《人物志》3卷11篇,它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心理學思想專著。1937年,美國學者J.K.施賴奧克曾把《人物志》編譯成一本書出版,題為《人類能力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