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材料的順序對記憶效果的影響。一個系列性材料通常是由單詞、無意義音節、字母、數位、圖形或圖畫組成的系列表。在學習實驗中,可以要求被試按系列專案的原來順序回憶,也可以不考慮順序隻重內容地自由回憶。按系列專案的原來順序進行回憶,稱作系列回憶,最早對這個問題作系統研究的是H.艾賓浩斯。他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進行實驗,除發現著名的保持曲線外,還發現遠隔聯想和系列位置效應兩種現象。遠隔聯想指的是相隔很遠的項目之間可以建立聯想。根據實驗結果,他認為學習一個系列性材料時時,每一個項目都與其他任何一個項目建立聯想。即不僅與鄰近項目建立聯想,而且與遠隔項目建立聯想。並認為影響遠隔聯想強度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學習程度。隨著練習的增加,遠隔聯想的范圍將逐漸減小。系列位置效應指對於系列性材料開始部分的項目最容易學,其次是終末部分,中間偏後一點的項目最難學(見圖)。

自艾賓浩斯實驗以後,心理學傢在這個問題上作瞭大量工作,的確發現對無意義聯系的材料短時回憶曲線如圖中實線;對有意義聯系的材料在長時回憶中有時也出現這種現象,但一般如圖中虛線。關於系列位置效應的解釋歷來以抑制理論為主,認為系列首尾部分之所以容易學是因為系列開始部分隻受倒攝抑制影響而無前攝抑制;終末部分隻受前攝抑制影響而無倒攝抑制;中間部受兩種抑制影響,因此記憶效果最差(見 遺忘)。但自20世紀50年代末信息加工理論提出後,許多心理學傢逐漸傾向於以信息加工理論解釋系列位置效應,認為對系列的任何部分,隻要加以註意,或采取一定的信息加工策略都容易記住。例如由於改變系列中間部分的顏色,使它得到最好記憶效果的雷斯托夫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見 首因效應、 近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