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的1目,也是現生淡水魚類中最大的1目,有6科256屬2422種。本目魚類體前端4~5椎骨已特化與內耳聯繫,成韋伯氏器;口常能伸縮,無齒;頭無鱗;無脂背鰭(少數鰍科魚類例外);下嚥骨鐮刀狀且有齒1~4行(雙孔鯉科無齒;鰓膜條骨3;左右頂骨互連;有肌隔骨刺即肌間骨);有或無圓鱗;須有或無;終生不入海(僅雅羅魚屬有2種海邊越冬索食)。主要分佈於亞洲東南部,其次為北美洲、非洲及歐洲。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幾內亞與馬達加斯加島均無。

  鯉形目魚類適應性很強;有耐非洲及東南亞熱帶高水溫的鲃亞科魚類,也有耐西伯利亞嚴寒的宂屬,鱥屬等;既有平原魚類,又有能適應海拔高程5200米高寒山區的高原鰍屬;有大型平原上層水域的鰱、鳙、鳡魚等,也有體最長僅25毫米的小似鯝的;有鳡等大型兇猛肉食性魚類,也有大型食浮遊植物的鰱、食草的草魚及食固著藻類的齊口裂腹魚等;有在大水體急流中產大量浮性卵的四大傢魚──鰱、鳙、青(魚)、草魚,也有產沉粘性卵的鯉、鯽等。麥穗魚喜將卵產在水下石、柱等硬物體上,鰟鮍亞科不僅雌魚生殖期有伸出體外長的產卵管且還將卵產在蚌類體內免遭幹死;裂腹魚亞科魚類和有些鲃亞科魚類的卵有毒,食用時應防備。

  鯉科主要分佈於亞洲東南部,中國約有156屬563種,其中許多是中國的特產魚類。

  科克雷爾(1925),伯格(1940)等認為鯉形目起源於白堊紀的狼鰭魚類(Lycopteridae);羅森和格林伍德(1970)認為超源於虱目魚科(Chanidae),經鼠轄科(Gonorhynchidae)而演變成鮭鯉目、電鰻目、鯉形目及鮎形目,因虱目魚前三椎骨已特化且至少有一頭助。但虱目魚等左右頂骨已被隔離,無眶蝶骨及下咽齒,最大耳石為星耳石(Asteriscus),與鯉形目正相反,且鯉形目化石最早始於亞歐的古新統及始新統(胡薩科夫,1932;唐鑫,1959;鄭傢堅,1962;羅默1933,1966等),而非洲最早為中新統,故有人仍認為鯉形目起源於亞洲北部白堊紀的狼鰭魚類(李思忠,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