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映刺激物個別屬性的過程中出現困難和異常的變態心理現象。常見的感覺障礙有:①感覺過敏。對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異常增高,較弱的刺激即可引起很強的反應,如對一般的言語聲感到震耳,對普通燈光覺得刺眼,甚至棉花球接觸皮膚也可產生疼痛。②感覺減退和感覺缺失。對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異常下降,強烈的刺激隻引起微弱的反應(感覺減退)或根本不引起反應(感覺缺失)。這類感覺障礙按其發生在軀體上的部位,可分作偏身性、交叉性、節段性和分離性等各種類型。③感覺倒錯。對外界刺激物的性質質產生錯誤的感覺,如將溫熱的誤認為是冷的,把痛覺誤認為觸覺等等。④內感性不適。對來自軀體內部的刺激產生異樣的不適感,如感到受牽扯、被擠壓、軀體扭轉、遊走或蟲爬等,而患者對此又常難以確切定位。

  有關感覺障礙的腦機制的心理學研究,最早是英國神經病學傢H.黑德等於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他們著重於對顱腦彈傷的患者進行包括感覺障礙在內的各種檢查。其後,加拿大神經病學傢W.潘菲爾德創立皮層疤痕切除術,並對這類病例進行瞭認真的觀察。J.塞姆斯等對眾多腦傷病例的檢查,使這項研究進行得更為廣泛。蘇聯Α.Р.魯利亞等按照腦的微細構造進行分層次的精細探討,使研究工作更為深入。這些研究肯定瞭人類大腦皮層中央溝後部區域的損傷與感覺障礙的發生有關,這就奠定瞭感覺障礙腦機制研究的心理學基礎,並為臨床上對感覺障礙進行較精確定位診斷提供瞭有價值的依據。

  感覺系統的某個或某幾個組成部分,如感受器、傳入神經纖維、脊髓腦幹傳導通路、丘腦和大腦皮層等,倘若出現器質性損傷或功能紊亂,就可能導致相應的中樞或末梢的興奮性增高或降低,與之相應的感覺閾限也會降低或增高,感覺沖動的傳導會因此受阻或被抑制,從而造成感覺障礙。感覺是心理活動的基礎,感覺障礙對人的各種心理過程會發生廣泛的影響,並可由此造成知覺障礙,使運動反饋信息紊亂而導致運動功能失調。在臨床上,神經病和精神病都可有感覺障礙的癥狀,前者更為多見。產生該癥狀的疾患,屬神經科的有腦外傷、腦血管病、腦腫瘤以及神經系統發生的炎癥;屬精神科的有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鬱癥、更年期精神病、癔病以及神經官能癥等。

  

參考書目

 K.W.Walsh,Neurops ychology:A Clinical Approach,Churchill Livingstone,New York,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