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傢、數學傢。1596年3月31日出生於圖賴訥地區,1650年2月11日卒於斯德哥爾摩。青少年時期即喜愛數學,閱讀大量課外書籍。1616年畢業於普瓦捷大學法科。次年往荷蘭志願從軍,退伍後留在荷蘭隱居約20年。從軍期間曾苦苦思冥想,考慮治學方法,形成唯理主義的哲學思想,1637年著成《方法論》一書,論述唯理論的方法論和認識論。又寫過《形而上學的沉思》(1641)和《哲學原理》(1644)。還研究過光學和生理學,創建解析幾何。

  笛卡爾著重思維的精密性,不信賴感性經驗,認為隻有理性思維才可靠。他從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出發,掃除自己的成見,要尋求一個最可靠的命題作為起點,然後進行推論。他發現一件最可靠的事實是:他自己在懷疑;因此,心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而身的存在則須推論出來。他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成為哲學上的一句名言。

  他的《論情欲》(1650)和《人性論》(1662)兩書是心理學專著。他用動物精氣(animal spirits,起類似於神經傳導的作用)和血液的變動狀態來說明情欲。列舉人的基本情欲有6種:驚奇、喜愛、憎恨、欲望、快樂和悲哀。他明確主張身心二元論,認為身和心是斷然不同的兩種存在:身有廣延,有空間性,心是沒有廣延性的。他認為人的身體象一部機器,其結構和行動皆可用機械的原理來說明,對此他提出反射的公式。而心則是自由的,是感知、思維和意志的主體。又主張身和心可以互相影響,即所謂身心交感論。認為身心交感的作用是通過腦內的松果腺而實現的。不過對於物質的身和非物質的心如何能夠互相影響說得比較含糊。他認為觀念的起源有兩種,一是來自感性經驗,一是天賦的觀念。他對天賦觀念更重視,認為自我、上帝、時間、空間、完善、無限、幾何公理之類的觀念都隻能是天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