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科月桂屬的1種。原產地中海一帶;中國浙江、江蘇、福建、臺灣、四川及雲南等省有引種栽培(見圖)。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可達12米。小枝綠色,略被毛或近無毛。。葉互生,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細波狀,兩面無毛,羽狀脈,花為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1~3成簇狀或短總狀排列,開花前由4枚交互對生的總苞片所包裹;雄花的每1傘形花序有5朵,小,黃綠色,被柔毛,花被筒短,花被片4,雄蕊通常12,排成3輪,花藥2室,內向,瓣裂,子房不育;雌花的退化雄蕊4,與花被片互生,花絲頂部成對無柄腺體,其間延伸有一披針形舌狀體,子房1室,花柱短,柱頭稍增大,三棱形。果卵球形,熟時暗紫色。染色體基數x=7。

  本種是從加那利月桂演化而來。加那利月桂見於上新世以後的化石中,在第三紀時廣佈於南歐、中歐及地中海地區,現僅見於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和馬德拉群島的溫暖潮濕高大的常綠林中,呈現出孑遺狀態。從形態上說,月桂的雌花中退化雄蕊數目減少是樟科中的一個異常特征,可能說明這1屬在樟科系統發育中是一獨立小枝。

  本種是一重要經濟植物。葉和果均含芳香油,主要成分是芳樟醇、丁香酚、香葉醇及桉葉油素,用於食品及皂用香精。葉片尚可作調味香料或作罐頭矯味劑。種子含油脂約30%,供制皂及醫藥。

  本種可用扦插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