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生的低等靈長類,包括狐猴(Lemuroidea)、瘦猴(Lorisoidea)、眼鏡猴(Tarsiidae)3大類和一些已絕滅的化石類群,構成靈長目中的原猴亞目。其早期代表曾繁盛於第三紀初(距今約6000萬年)。

  早期的靈長類生活的時代從晚白堊世到晚始新世,其中產自北美的普爾加托裏山的普爾加托裏猴屬(Pur-gatorius)被認為可能是最最早、最原始的靈長類。

  近猴科(Plesiadapidae)是比較確定和材料較多的早期靈長類,但它們不是現生靈長類的祖先。

  始新世是低等狐猴類繁多的時期,在歐洲、北美始新統的堆積中,發現過種類繁多的狐猴類型的化石,已知有保存完好的頭骨、下頜骨、牙齒和一些肢骨。早期的狐猴類基本上都歸於兔猴科(Adapidae)。兔猴類能抓握的後肢與現代狐猴的相似,眼眶被一完整的環骨包圍,最特有的構造是耳區,聽泡掩蓋瞭鼓室,因此,鼓環包圍在圓形的中耳腔之內,與現代的馬達加斯加狐猴較相似。但它們的牙齒比現代的狐猴原始得多,除瞭保留四個上、下前臼齒外,下門齒與犬齒沒有形成象現代狐猴一樣的梳齒。北美早始新統晚期到中始新統的北狐猴(假熊猴)屬(Notharctus)在臼齒齒尖的類型上發展為相當特化的類型。廣東南雄晚古新統發現的短吻石猴(Petrolemurbrevirostre)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狐猴類。材料為附有犬齒、前臼齒和臼齒的左上頜骨。在安徽潛山盆地晚古新統的兩塊兠獸類上頜骨也可能是早期的靈長類。雖然對它們的分類位置還有不同看法,但它們的發現顯示瞭亞洲與北美之間早期靈長類的聯系。同時說明狐猴形的靈長類已在古新統出現並開始分化。印度、巴基斯坦中、晚中新統的西瓦兔猴(Sivaladapis)和印度晚中新統的印度瘦猴(Indraloris)以及最近報道的雲南祿豐晚中新統的中國兔猴(Sinoadapis)是兔猴科的最晚記錄。

  此外,河南晚始新世的盧氏猴(Lushius)原訂為眼鏡猴類的懸猴科,現一些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狐猴類而歸入不確定的兔猴科。

  早中新世的瘦猴類(Lorisidae)發現在東非; 晚中新世的瘦猴(Nycticeboides)發現在巴基斯坦的西瓦立克。現生的狐猴主要分佈在馬達加斯加島一帶,其次在東非和南亞;中國生存的僅有一種蜂猴(Nycticebuscoucang),分佈在雲南和廣西。

  在北美和歐洲始新世時期,除瞭繁盛著原始的狐猴類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眼鏡猴,都歸於鼠猴科(Omomyidae),生存的時代從早始新世到漸新世。而現生的眼鏡猴隻留下1屬3種,分佈在東南亞。

  現生的眼鏡猴(Tarsius)有大的眼眶,膨大的聽泡和適應於跳躍的延長的上踝骨。而鼠猴科不同於現生眼鏡猴的是犬齒稍小,門齒長或縮小,某些屬的牙齒原始而又具有分化的特征、缺少現生種中延長的次生鼓室的竇等。頭後骨骼明顯地原始。

  懸猴類(Anaptomorphimae)是主要的絕滅眼鏡猴類型。生存的時代為早一晚始新世。分佈在美洲的西北部和西歐。有不很特化的臼齒,最後上、下臼齒有高和呈球狀的主尖,北美早始新世的Teronius是瞭解最多的懸猴類,頭骨上顯示出有較大的大腦半球,位置靠近的大眼眶,短的鼻和膨大的聽泡。從耳區鼓室的結構來看,早第三紀的眼鏡猴類不僅包括特化的類型和現生眼鏡猴的祖先類型,而且也有發展到高等靈長類的類型。如產自法國始新統的尼古魯猴(Necrolemur),其形態特征遠遠超出瞭狐猴階段而接近於猿類,但它不是猿猴的直接祖先。

  中國晚始新統的黃河猴(Hoanghonius)發現於山西的垣曲盆地。1953年又增加瞭兩個下頜骨。有些學者認為1930年的材料應置於兔猴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