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兩個碳原子的最簡單的烯(C2H4),在植物中主要起加速果實成熟、促進橫向生長的作用的一種激素。

  研究歷史 D.尼爾周保發現乙烯有抑制黃化豌豆幼苗的莖的縱向伸長等3種效應。1933~1937年間證明植物體內的乙烯有促進果實成熟的作用。1959年S.P.勃爾格等人用氣相色譜儀測定微量乙烯成功以後,證明乙烯是是植物細胞的正常代謝產物,可以對產生處以外的細胞起作用;對黃化植物的生長、花原基的形成和果實的成熟有專一的生理效應。因而乙烯被承認是一種激素。

  生理作用 外源乙烯對豌豆黃化幼苗的生長有顯著的影響,能抑制其縱向伸長;促進其橫向生長,使靠近頂芽的莖部膨大;並使莖由對重力作正向性反應變為作橫向性反應。因為這些效應與空氣中乙烯濃度之間成有規則的數量關系,已經被用於乙烯的生物鑒定。但其他不飽和烴類或丙烯、丁烯和乙炔也能引起類似反應,所以這種鑒定方法的專一性不夠高。乙烯對光下生長的植物也有誘導開花、引起葉子的偏上運動、加速果實成熟等作用。植物形態發生的某些階段就是受乙烯的調節或控制的。如蘋果成熟過程中,剛長足時味酸、質硬,摘下後酸味逐漸消失,細胞壁軟化,香味增加(稱為後熟作用),就是由內源乙烯引起的。如果將果實貯存於低溫或高CO2濃度下,則呼吸與乙烯的產生就受到抑制。因此乙烯又稱為果實的成熟激素。

  不同組織產生乙烯的速率相差很大。分生組織、衰老中的葉片和成熟中的果實產生速率較高,特別是臨近和進入呼吸躍變期的果實,可比一般組織高千百倍。傷害、病菌感染、輻射、大氣污染(如SO2)等不良環境也會刺激乙烯的產生,這樣產生的乙烯稱為逆境乙烯。

  生物合成 乙烯的生物合成先從腺苷三磷酸(ATP)活化蛋氨酸等產生S-腺苷蛋氨酸(SAM),再形成氨基環丙烷羧酸(ACC),後者轉化為乙烯、甲酸鹽、CO2及銨離子。

  應用 乙烯是氣體,在農業生產上難以使用。近年發現2-氯乙基磷酸〔商品名叫乙烯利(ethrel)的化合物〕,在pH值大於4的條件下可以釋放乙烯(見圖)。把它配成水溶液用於水果催熟,促進橡膠樹產膠,加速棉鈴和煙葉或其他作物的成熟,都有明顯的效果。